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DUB),簡稱功血,係指由於調節生殖的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簡稱HPOU)功能失調,引起的以月經失調為特征的異常性子宮出血,而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存在。按發病機製可分為無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兩大類,前者占70%~80%,多見於青春期及絕經過渡期婦女,後者占20%~30%,多見於育齡婦女。
“診斷”
目的在於確定異常子宮出血病因、病理和臨床分型,並排除生殖道器質性病變所致出血。
1.臨床表現
(1)病史:仔細詢問個人發育史和月經史(初潮年齡、周期、經期、經量、伴隨症狀和體征)、病因和誘因、發病情況、診療過程,尤應注意所用激素和藥物的名稱、劑量、療效、激素測定和內膜診刮的病理結果。
(2)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是子宮不規則出血,特點是月經周期紊亂,經期長短不一,出血量時多時少,甚至大量出血。有以下幾種類型:①月經稀發,周期≥40天的不規則性子宮出血,常伴月經過少。②月經過多,係指經量過多和(或)伴經期延長之有規律周期性子宮出血。③月經不規則,指月經周期不規則,而經量不多者。④不規則性月經過多,指月經周期不規則並伴經量過多,經期延長者。⑤月經頻發,周期規則,但少於≤21天,常伴月經過多。⑥月經過少,指月經周期規律,僅經量減少者。⑦月經中期出血,指兩次正常規律月經之間少量子宮出血,常伴排卵和排卵痛。同時可有肥胖、多毛、泌乳、不孕等表現。
(3)一般檢查:注意全身營養狀況,有無貧血、血液病、出血疾病症狀體征(出血點、瘀斑、紫癜和黃疸)、淋巴結和甲狀腺及乳房檢查,盆腹腔有無腫物和肝脾是否腫大等。
(4)婦科檢查:未婚婦女僅做肛腹診。已婚婦女應常規做三合診檢查。注意觀察出血量、來源、性質、子宮頸、子宮、卵巢有無腫瘤、炎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器質病變。肛查可了解後盆腔和直腸情況。
2.輔助檢查 目的是了解卵巢功能(排卵和黃體功能)和子宮內膜組織病理變化,排除生殖係統及全身疾病。
(1)診斷性刮宮:為確定排卵或黃體功能,應在經前期或月經來潮6小時內刮宮,不規則流血者可隨時刮宮,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可見增生期變化或增生過長,無分泌期出現;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在經期第5~6天行子宮內膜病理檢查,仍能見到呈分泌反應的內膜,且與出血期及增生期內膜並存。診刮兼有診療雙重意義,故必須徹底全麵,尤應注意兩側宮角部,刮出物全部送檢。除未婚少女外,診刮是其診療必行步驟。
(2)排卵和黃體功能監測
①基礎體溫(BBT)測試。雙相型曲線提示有排卵,高溫相縮短(<8天)或不穩定見於黃體功能障礙。單相型曲線提示無排卵。
②陰道細胞學和宮頸黏液功能(數量、黏稠度、拉絲度和結晶型)檢查,評估排卵和黃體功能。
③激素測定,包括FSH、LH、PRL、E2、P、TO、17KS、17OHCS、T3、T4等。
④超聲檢查觀察卵泡發育、排卵和黃體情況,並排除卵巢及子宮腫瘤。
(3)血液和凝血、纖溶功能檢查: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細胞比容、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清鐵測定和必要時骨髓穿刺檢查。
3.臨床分型
(1)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依年齡分為兩組。
①青春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見於初潮後少女,由於HPOU軸不成熟,不能建立規律排卵所致。臨床表現為初潮後月經稀發,短時停經後突發不規則性月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淋漓不止,而致嚴重貧血。
②更年期(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即≥40歲婦女至絕經前後之婦女功血,其間無排卵功血發生率逐年增加。臨床表現為:月經頻發,周期不規則,經量過多,經期延長。10%~15%的患者呈嚴重不規則月經過多、崩漏和嚴重貧血。內膜活檢多呈現不同程度的內膜增生過長,故診刮是必要的,尤應注意排除婦科腫瘤(子宮肌瘤、內膜癌、卵巢癌、子宮頸癌)所致非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2)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最多見於育齡婦女,部分見於青春期少女和更年期婦女。臨床分為兩種類型。
①排卵型月經失調。排卵型月經稀發:見於青春期少女。初潮後卵泡期延長,黃體期正常,周期≥40日,月經稀發並月經過少,常為多囊卵巢之先兆,少見於更年期近絕經期婦女,常進展為自然絕經;排卵型月經頻發:青春期少女卵巢對促性腺激素敏感性增強而使卵泡發育加速,卵泡期縮短,月經頻發,但排卵和黃體期仍為正常。如患者為更年期婦女則呈現卵泡期和黃體期均縮短和早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