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9章 旅遊中行的保健(1 / 3)

出門旅遊,總要解決個交通工具。有的經濟條件好、時間上又較緊迫的,多坐飛機去旅遊;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一般還是坐火車、坐汽車、乘船旅遊的多;當然,對於一些身強力壯的青年人或旅遊迷來說,騎自行車旅遊,甚至徒步旅遊的,也大有人在。但不管利用哪種交通工具旅遊,都存在一個保健問題,絕不可等閑視之。

一、坐飛機的保健

由於飛機速度快、用時少、顛簸小,今日的空中旅行,可稱得上是一種舒適、愉快的享受。

但乘坐飛機,並非完美無缺,不少人在坐飛機和下飛機後,會出現內耳發脹的毛病,嗡嗡作響,甚至疼痛。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因是在人的耳膜深處有一個空腔,叫做中耳腔。中耳腔有一條與鼻咽部相通的管道,叫做咽鼓管,它是中耳腔與外界相通的惟一管道,其作用是調節中耳與外界氣壓的平衡,維持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咽鼓管平時呈閉合狀態,當進行吞咽、打哈欠或鼓氣時開放,空氣經咽鼓管進入中耳腔,使中耳內氣壓與外界氣壓保持平衡。若飛機上升到12000米的高度時,大氣壓僅為地麵的1/4.隨著飛機的升高,中耳腔的氣壓大於外界氣壓,這時,中耳腔內的空氣經咽鼓管不斷逸出,使內外氣壓獲得平衡。當飛機下降時,情況正好相反。

如果咽鼓管因某種原因不通暢,就無法使中耳腔內氣壓與外界保持平衡,從而引起耳的氣壓性損傷,出現內耳發脹、嗡嗡作響、耳內疼痛,有的還可導致鼓膜破裂出血。解決的辦法是:常吃些東西,不斷進行吞咽動作,使咽鼓管不斷開放,從而達到調節耳腔內外氣壓平衡的目的。

坐飛機除可引起耳脹病外,有時因時差的變化,身體也會產生不適感。如到美國,時差8~11小時,白天黑夜顛倒,生活節律被打亂,下飛機後往往有兩三天不能適應,白天昏昏沉沉,晚上似睡午覺,不到兩小時就蘇醒了,食欲也會隨之而大減,這是適應時差中的反應,用不了幾天就會恢複正常。

還須指出的是,飛行途中,原有的疾病可能會發作,如氧氣不足所致哮喘、心血管疾病、腦血管意外等。若有上述疾病,以乘坐火車為宜,必須乘飛機時,應服有關藥物預防。除此以外,各種傳染病患者、超過35周的孕婦、行為失控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宜乘坐飛機。醫學專家還認為,易受氣壓下降而導致體腔內氣體膨脹的疾患,像10天內做過胃腸道手術或胸腔手術後不到20天者,空洞型肺結核、肺氣腫、胃潰瘍出血或咯血未超過3周者,腸梗阻嚴重和中耳炎、副鼻竇炎影響咽鼓管通氣功能者。

二、坐輪船的保健

坐輪船旅遊,現在正成為一種時尚。原因是,經常離家旅遊的人,常坐火車坐汽車,有點坐膩了,想換點新鮮的,於是乎就想到了坐輪船。再加上,若無大風,一般航行平穩,且都有睡的地方。在甲板上,看著萬裏無雲的藍天,一望無際的大海,心情該是多麼舒暢啊!但若是遇上大風,尤其是在海裏行駛時,就會產生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有的人還伴有頭痛、精神不振和軟弱無力等,這是因平衡器官暫時性不適應造成的。

產生上述現象時,應仰臥在船艙中,束緊腹帶,以減少內髒顛動,減輕惡心。可服一片乘暈寧,閉目睡覺;在飲食上宜少,且以米飯為主,因麵食易引起惡心、嘔吐。眼睛要盡量看望遠處不動的物體,不看水波與移動物體。最好戴上塗以少量清涼油的口罩,亦可用5分硬幣大小的新鮮生薑片、敷貼手腕內關穴(男左女右),再用膠布、繃帶或手帕包紮。此外,飲一些較濃的茶能抑製惡心或口含薑片、青津果等,也能減輕症狀。

對於有暈船史的人,上船前夜睡眠要充分,臨上船前避免過量飲酒,且選擇擺動最小的靠近重心的座位,但離船的機艙要遠,避免汽油味。上船前,在飲食上既不可吃得太飽,也不可太餓。因為過飽,容易造成胃部不適而引起惡心、嘔吐;但太餓又容易造成低血糖,易出現頭暈、出汗等症狀。較好的飲食辦法是:吃一些易消化、含脂肪少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蛋糕、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