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春季養生保健之要素(1 / 1)

冬去春來,陰退陽長,氣候多變,乍暖還寒,正如民諺所雲“春天孩兒麵,一日有三變”。在這種情況下,極易複發和誘發新病,故要順應時令,重視養生保健。

一、要春捂,背莫寒

春“捂”既是適應陽氣升發之需要,也是防病保健之良方。春天忽熱忽冷,時風時雨,人體若遭遇氣溫驟降,則易受“寒邪入內”,引起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為使身體適應冷熱之變化,老年人應隨氣溫的升降而適時增減衣服,特別是身體較弱的老年人不能著涼。人體在受涼後抵抗力就會下降,容易因細菌感染而患病。因此,春季應把防止受涼和受潮作為保健之重點。“春來不可背寒”,故老年人在春季還應注意背部的保暖。

二、抑春困,定作息

春天雖日暖花開,生機勃勃,令人心曠神怡,但人們還是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民間常說的“春困”。其原因主要是人體的生理機能暫時不能適應自然環境之變化,並非是睡眠不足,也不是什麼病。一般來說,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時間有6~8小時就足夠了,不可過分延長。因為愛嗜睡的人工作和生活往往無精打采,這不僅與朝氣蓬勃的春日不協調,而且也對自己的健康不利。因此,春天應定時就寢和起床,既要防止疲勞過度又要避免貪睡。另外,為使機體更快地適應外界環境,還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血液循環和腦部供血,以減輕或消除春困。

三、多食甘,少吃酸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而損傷脾胃,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在春季多發的原因之一。所以,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宜多食些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新鮮蔬菜、水果、幹果等,少食刺激性和酸性強的食物,以養陽斂陰、保肝護脾。

四、常活動,須量力

春天陽氣升發,氣候溫和,草長花開,空氣清新。在這風和日麗的春日裏,人們應增加戶外活動,如去踏青郊遊等。尤其是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要多活動活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這既能使機體氣血通暢、鬱滯疏散、筋骨舒展,防病於未然,又可暢達心胸、怡情養性、祛病驅邪、增強體質。但外出活動時衣服不要穿得太多,以穿膠底運動鞋或布鞋為好,而且外出時最好結伴同行。患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者應隨身攜帶降壓藥、救心丸等,以便出現症狀時服用。此外,春季還應注意夜間活動的時間不可太久,因為春天不像冬天晝短夜長,如果睡眠不足,第二天就會困倦乏力,久之還會對健康不利。

五、講衛生,重防病

春季氣溫適宜病菌繁殖,傳染病較冬季有所增加。不少疾病如過敏性皮炎、肝炎、精神病等容易複發,尤其是流感、流行性肺炎傳染很快。因此,要采取多種保健措施,做好預防傳染病準備,如搞好家庭環境衛生,保持室內外清潔,注重個人衛生,少去有傳染病人的家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