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人性的價值(2)(2 / 2)

當一個人有了心理疾病,此一完整的統一體,此一交互織結綿密的網才會破碎成片斷,彼此起衝突。當其時,這個人想要去做的事可能對自己有害。即使他做了,也不會感到愉快,即使感到愉快,也會同時感到不讚同。因此愉悅本身就是毒害,或者很快就會消逝。可能起初感到愉快的,到了後來卻令他不悅。於是他的衝動、欲求與愉悅感都成為生活中差勁的指標,因此他一定會不信任,會害怕導致他墮落的衝動與愉悅感,如此他便遭遇到衝突、分裂、猶疑不決的情形。簡言之,他落入了內心交戰的陷阱中。

就哲學理論而言,曆史上許多兩難的困局與矛盾都能通過這項研究成果而得以化解。快樂主義的學理對健康的人行得通,對有病的人是行不通的。真、善、美彼此的確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但唯有在健康人身上,真善美彼此之間才具有強烈的關聯。

4.對少數人而言,自我實現是一種已經達到(相對性地)的“境界”。然而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自我實現是一種希望,一項渴望,一種動力,是尚未企及,但心向往的某種情境,亦是臨床上所顯示之朝向健康、整合與成長等的趨迫力。此種反映主觀感受的試驗亦可試測出潛在力的傾向,而不隻是能試測己顯現之行為,就像x光線,能在病情表麵化之前就被試測出初期的病狀。

對我們來說,這就表示:人之所是及其所能是,對心理學家而言,是同時並存的,因此也就解決了存有與變化之間對立二分的問題。潛能不僅是將實現或能實現者,同時也是己實現者。自我實現作為目標而言,即使尚未實現,仍具有存在與真實性的價值。在人類身上,其已是與其渴望之所是,是同時並存的。

人類在其內在本性中就顯示出一種迫切的傾向:迫切地朝向日益完美之存有者而發展,迫切地要將其人性實現得更加完美,照自然主義的、科學的觀點看來,這正如同一粒橡樹種子“急著”要長成一棵橡樹,或一隻老虎眼看就要變成賁賁猛虎,或如一匹馬眼看著就要變成凜凜駿馬一樣。終究說來,人之所以為人並不是由於被型塑,或被捏造才具有人性,亦不是由於被教導才成為一個人的。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總體說來,隻是容許人、或幫助人實現他的潛在力,而不是人的潛在力本身。環境無法賦予人類潛力與能力。人的潛在能力是人一開始成形,或者說在胚胎期就己擁有的了,正如同他自胎兒起就有手和腳一樣。而創造力、率直自然、自我個性、本來麵貌、關心別人、能愛、渴望真理等,都是胚胎期就有的潛在力,是屬於其全體同類所共有的能力:正如同他有手、腳、頭腦和眼睛一樣。

這點與目前己收集到的資料並不矛盾。這些資料很明白地顯示,家庭生活與文化生活,對實現那些用以定義人性之心理潛在力而言,具有絕對的必要性。且讓我們避免這種混淆。一位教師、一種文化並不能創造出一個人,他無法在人類心中種植愛的能力、好奇心、作哲學思考的能力、賦予象征的能力、或創造力。他隻能容許、培育、鼓勵,或幫助既存於胚胎中的能力,使之轉化為現實與實在之物。同一位母親,同一種文化,以同一方式來對待一隻小貓、一隻小狗,卻不可能把它變成人類。文化是陽光、食物和水份,但它不是種子。

一群著手研究自我實現、自我、真正人性等問題的思考者,十分堅定地確認了他們的立場:人類有一種理解自己、實現自己的傾向。這意味著他應該忠於自己的本性,要信任自己,真誠、坦率、誠懇地表達,要在他自己本性的內在深處去尋找行為的淵源。

但是,這當然隻是一種理想的建議,他們並未充分警告我們:其實大部分的成年人並不知道怎樣才是真誠;如果他“表達”了自己,也許他會給自己、也會給別人帶來災禍。當一名強奸犯,或一個有虐待狂的人問道: “為什麼我不能也忠於自己、表達自己呢?”那麼該回答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