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我們也必須麵對在成長途中會遭遇到的困難,亦即停止成長,逃避成長,成長受阻、退化,和防衛的問題。換言之,是心理疾病的吸引,或者用別人愛用的話,即惡的問題。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沒有真正的自我,那麼沒有力量為自己作決定和作選擇呢?
1.這些朝向自我實現的動力與傾向,雖發自本能,卻十分微弱,因此比起其他具有強烈本能傾向的動物來說,人類的這些動力很容易就會被習慣、不良的文化態度、外在事故、錯誤的教育給淹沒消失了。因此,對人類而言,選擇與責任的難題遠比其他任何種類的生物要尖銳多了。
2.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由曆史決定的特殊傾向,認為人類這些發自本能的需求都是壞的、或是惡的。因此許多文化製度都是為了控製、禁止、壓抑和阻止人的這些原始本性而設立的。
3.每個人身上都有兩股拉力,除了朝向健康的驅迫力之外,也還有可怕的退化力量,驅迫著朝向疾病、衰竭而後退。我們可能朝向“高層次的涅”而邁進,但也可能朝向“低層次的涅”而退化。
我認為過去與現存之價值理論、倫理學說的主要實際缺點,在對於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學認識不夠。曆來,許多有識之士均己替人類明白指陳出德性的益處、至善之美好、對心理健康和自我實現的內在渴望。但是,大部分的人卻依然頑強地拒絕踏入奉在眼前的幸福與自尊。教師們隻剩下滿腔怒火、不耐煩與幻滅感,並在責罵、訓誡和絕望之間交替循環。許多人隻會將兩手一攤,談談原罪和內在之惡的問題,然後下結論:凡人隻能接受超人力量的救贖。
然而在動態心理學與心理病理學中說明有關人類軟弱與恐懼的文獻資料如汗牛充棟。我們十分了解為什麼人會做錯事,為什麼他們會給自己帶來不幸與自我挫折,為什麼他會走向歧途,以至於染疾。我們並由此而領悟到,人性之惡,大體而言(雖不是全部),就是人性之軟弱或無知,因此是可以寬恕的、可以諒解的,同時也是可以治療的。
我有時感到意氣風發,有時又感到心情沉重,因為有這麼多的學者與科學家,有這麼多的哲學家與神學家都討論到了人性價值、善與惡的問題,卻一直都完全忽略了一件最平常的事情,那就是每天都有許多專業的心理治療醫生,自然而然地在從事改善與促進人性健康的工作,幫助人日益堅強、有德性、開啟創造力、心懷仁慈、懂得去愛、關愛別人、並且心平氣和。而以上這些都隻是經過改善之自我認識與自我接受的部分後果而己。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程度各異的後果。
價值理論的主題太過複雜,無法在此詳加論述,我隻能提出一些概略的結論:
1.自我認知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徑,雖然這不是唯一的可循之路。
2.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自我認知與自我改善是十分困難的事,它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長期的掙紮。
3.雖然在技術精良的專業心理治療者幫助下,自我認知的曆程會比較容易。但這絕不是唯一的方法。從心理治療所學習而得知的一切內容,均可應用到教育、家庭生活、甚至個人生活指標等方麵。
4.唯有通過這種對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療的研究,我們才能學會去尊重並欣賞恐懼、退縮、保護與安全的力量。唯有尊重並諒解這些力量,才更能幫助自己與別人朝向健康而成長。錯誤的樂觀主義遲早會形如泡影,造成憤怒與絕望。
5.總結一句,如果我們不了解軟弱的健康傾向,我們便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人的軟弱。此外,我們亦將對病情的各種症狀有所誤解。而且,如果我們不了解堅強的軟弱麵,我們亦將無法完全理解或幫助人們更堅強。此外,我們亦將墮入對唯一理性力量的過度樂觀信賴的情境中。
如果我們真想幫助人日益發揮其完美之人性,則我們必須了解,人類不僅嚐試實現自己,而且他們也會厭倦,也會感到害怕,也可能無能為力。隻有真正懂得欣賞疾病與健康之間的辨證,才能促使二者相互平衡,以利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