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健康就是超越(1 / 3)

我的目的是要在時下討論心理健康的潮流中,保留住一項可能被遺漏的觀點。我所看到的危機在於:把適應,即適應現實、適應社會、適應別人、認同為健康的古老看法,又以一嶄新且更為精妙的形式重新複蘇了。也就是說,真正的人或健康人,不是以其本來麵目、其獨立性,也不是根據內在心靈法則和非環境原則獲得認定的。他不被視為有別於環境,或獨立於、相對於環境。相反地,用來為他下定義的詞彙,常是一些以環境為中心的語詞,例如:有能力控製環境,關於與環境建立妥當而有效的關係、工作勝任愉快、識時務、善逢迎,能獲得周圍所謂的成功等等。若換個方式來說,則工作分析、工作要求都不應作為個人健康或價值的主要判斷標準。一個人除了有向外發展的傾向,還有向內的傾向。單純一個以外向心理為中心的觀點並不足以勝任界定健康心靈的理論工作。我們切勿墮入陷阱,誤以一個人的專長來界定良好機能,好像他隻是一件工具而不是有其本身價值的存在,好像他隻是一件為了某種外在目的而存在的工具。

我特別想到懷特先生最近發表於心理學期刊的一論文:《動機的再反省》,以及伍德華茨先生的書:《行為的律動》。我特別提及,是因為二者都是傑出的作品,立論精辟,而且更因為二者皆促使動機理論向前邁進一大步。我十分讚同兩位作者前進的程度,但我認為他們走得還不夠遠。他們仍以某種形式暗含著我前麵所提及的危機。換言之,盡管精明練達、掌握效益、勝任愉快均是適應現實的主動形態,而非被動形態,不過仍然是適應理論的變數。我覺得我們必須遠遠地跳出這些聽起來好像不錯的詞彙,以便認清何謂超越環境、獨立於環境,何謂與環境相抗衡的能力,或向它迎擊,忽視它,拒絕或調適它的能力。(這些語詞都帶有陽剛的、兩方的、美國式的特性,對此我不擬細談。不知一名女子、一名印度人,甚或一名法國人首先想到的是精明練達,還是勝任愉快?)就一套心理健康的理論而言,外在心理的成就是不足夠的,還必須納入內在的心理健康。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如非這麼多人認真以對,我是不願多談的。那便是蘇利文式界定自我的方式,他純粹根據別人所認為的他,來界定自我。在這種極端的文化相關性中,健康的個體性喪失殆盡。並不是說,對不成熟的個性而言,就不會如此,其實情況依舊。不過,我們此刻正討論的是己完全成長的健康人,而他理所當然具有能超越別人意見的特性。

我堅信,我們必須保留自我與非我之間的分野,才能夠了解完全成熟的人(亦即真正的、自我實現的、具有個別性的、有創造力的、健康的人)。為了證實這個觀點,我謹以十分簡短的篇幅,邀請大家注意以下論點:

1.我首先要提及我在1951年出版的《對文化變遷的抗拒》一文中的一些資料。文中我指出,我所研究的健康人物,表麵上都接受約定俗成的看法,但私底下並不十分在意,對它們采取敷衍的態度,並敬而遠之。也就是說,他們可予以采用,也可予以棄置。尤其是,我發現他們全都以溫和、比較的方式排拒文化中的愚昧、不完善之處,並以時劇時弱的力量來改善它。但如果他們覺得必要,則一定會展示他們予以迎頭痛擊的能力。論文中有一段話:“鍾愛或讚同,以及敵對和批評之間變化比例的混合情形,表示他們憑借各人的才情智慧,選擇出美國文化中的精華,而排拒他們所認為的渣滓。簡言之,他們(憑借各自的內在判準)衡量它、判斷它,然後再下決定。”

此外,研究顯示他們離群索居的程度亦十分驚人。他們十分喜愛隱居,甚至需要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