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某種理由而言,他們可以被稱為是自律自主的人,亦即支配他們的愛是各人內在性格的法則,而不是社會的規範(這些規範亦有所差異)。在此意義下,他們便不隻是美國人,而且是全體人類的一分子。因此,我曾假設‘這些人一定較不具有區域性格,而且他們彼此的相似之處必定超越了文化的界線,而不是由於同屬於本有文化中較未發展之一的群體才彼此相似。’”
這裏我所要強調的,是這些人所具有的超然、獨立自主的性格,以及他們自己內在尋求生活方針及價值規範的傾向。
2.唯有借著這種區分,我們才能為沉思、默想,並為深入自我遠離外在世界,以便傾聽內在聲音的各種形式,留下理論的餘地。這點包含了一切內省治療的各種曆程,在此治療曆程中,遠離繁囂乃是必要條件,而且通往健康之路,其方法就在於轉身進入冥想,進入原始曆程之中。也就是說,其方法在於整個內在心靈的複蘇。如果這點行得通,則心理分析的真意便在文化之外了。(若能更充分地討論,我一定還會為意識本身的愉悅感,並為各種經驗價值而辯解。)
3.近來對健康、創造力、藝術、遊戲和愛的關心,我認為己使我們在普通心理學方麵受教良多。為了達到本文的目的,我願從這些研究探討的各種結果之中,擇取一例來加以說明,就是一般對人性深度、無意識以及古老、神秘而又詩意的原始曆程,在態度上的轉變:由於病態的根源首先發現於無意識,因此我們一直認為無意識是不好的、邪惡的、瘋狂的、肮髒的或危險的,並認為原始曆程就是真理的曲解。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發現,這些深處其實也是創造力的根源,是藝術、愛、幽默、遊戲的根源,甚至是某種真理和知識的根源,我們可以開始談論健康的無意識和健康的退縮了。尤其是我們可以開始看重原始曆程的認知和原始、神秘思維的價值,而不再把它們視為病態。現在我們為了某種知識——不光包括對自我和對世界的知識——而深入原始曆程的認知活動,而次要曆程在這方麵是盲目的。這些原始曆程是正常、健康人性的一部分,因此應該將之納入解析健康人性的理論之中。
如果你同意這個說法,那麼你就必須認清以下事實:原始曆程是屬於內在心靈的,有它們各自固有的法則與規範。本質上,它們不是要適應外在現實界,或經由外在現實界所塑形,亦非備以同現實界相抗衡的。為了處理這點,必須將人格較膚淺的層次予以區辯。如果把整個心靈視為等同於應付外在環境的工具,便會失去一些我們再也不敢失去的東西。恰當、適應、調適、勝任、精通、善於應付,這些都是以環境為導向的字眼,因此都不適於用來描述整體心靈,因為心靈中有一部分是環境影響不到的。
4.區別行為的應對麵與表現麵的差異,在這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多處都曾向“一切行為均是由動機所引起的”這種公式提出過質疑。在此我願強調的事實是,表現的行為並不是由動機所引起的,或者說,表現式的行為比應對式的行為較不是經由動機所引起的(按照你所謂的“由動機引起”的意義,而有不同的說法)。就其純粹形式而言,表現式的行為與環境並無多大的關係,亦不具有改變環境或適應環境的目的。像調適、恰當、勝任、精通這類字眼並不適用於表現式的行為,僅隻適用於應對式的行為。一種以現實為中心的完全人性理論不能處理表現的問題,也無法使表現具體化,否則將遭致極大的困難。據以了解表現式行為的中心點(一個自然而從容的中心點)在於內在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