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健康就是超越(3 / 3)

5.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一件事上,就會在有機體內或環境中產生專司效率的組織。凡是不相幹的均擱置一旁,不予注意,而各種相關的能力和信息則都待命於某一目標、某一目的之下。意思就是,所謂重要性是按照其能有助於解決問題,即有用性來予以界定的。凡是無助於解決問題者則成為不重要的。選擇乃成為必要之舉,抽象作用亦然,雖然抽象作用也表示對某些事物的盲目、忽視與排斥。

不過我們己習知因動機而引起的感知作用、任務導向、以用處為據的認知作用,這些全都與效力與勝任能力有關(亦即懷特先生所定義的“能夠與環境有效地交互作用的機體能力”),卻遺漏了某些東西。我曾指出,完整的認知作用必須是無偏見的、無所待的、無所欲求的、非動機所引起的,這樣我們才能根據一切的本性,按其客觀、內在的特性去感知此物,而不僅隻擷取“其有用之處”、“其危險之處”……

隻要我們試圖控製環境或影響環境,我們便會銷蝕完整、客觀、無偏見、非幹擾性認知作用的可能性。唯有順其所是而無所為,我們才能全麵地感知。此外,以心理治療的經驗為例,當我們愈想作一診斷,或作一行動計劃,我們就愈會感到無助。每一位心理治療的研究者都必須學會:切莫試圖去治療、切莫失去耐性。在此情形,以及其他許多情形中,讓步就是克服,謙虛就是成功。千百年前道家與禪宗便是采此途徑以洞察事理,而我們心理學家卻剛起步察知。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的初步發現:健康人對世界常采取存有的認知態度;這種存有之知甚至可用以作為界定健康的特征。此外,我在高峰經驗(暫時的自我實現)中也曾發現過這種存有之知。這點意謂著:精通、勝任、效率,這些字眼,即使意指與環境保有健康的關係,其所暗含的意義,仍側重於積極的目的性,而非指涉健康或超越的概念。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情況,以闡釋這種對潛意識曆程改變態度的結果:感官知覺的喪失(而非僅僅是憂懼本身),對健康人而言應也是愉快的經驗。換言之,切斷同外在世界之間的聯係,既然能容許內在世界浮出意識層,而健康的人既然也較能接受,並享有內在世界,他們一定更樂於享有這種感官知覺的喪失。

6.最後為確認幾個重點,我願再次強調(1)向內尋求真實的自我,乃是一種“主體性的生物學”,因為它必須包括一種努力——努力去體會自己體質上、性情上、生理構造上、身體機能上以及結構性的、生物化學性的種種需求、能力和反應,亦即一個人生物上的個體性。因此(2)雖然看起來有些矛盾,但這卻是同時體會一個人之個別獨特性,和一個人與其他全體人類共同相似之處的途徑。也就是說,這個方法可以使我們無視於個別的外在情境,而仍然能體會出我們全體人類在生物學上的手足之情。

以上論點,為我們在健康理論上提供如下之教益:

1.我們切不可忘記獨立自主的自我或純粹的心靈,切不可將之視為隻是一種適應的工具。

2.即使在處理我們與環境的關係時,除了顧及控製性的關係外,也應該為一個包容性的關係預留一個理論的地位。

3.心理學有一部分是生物學的一支,有一部分是社會學的一支。但是心理學並不僅止於此。心理學自有其獨特的轄區,並且心靈中有一部分絕非外在世界的反映,也不是外在世界的一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