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許多人仍然認為“潛意識”、退化和原始曆程的認知,必然是不健康的、危險的、壞的。心理治療的經驗逐漸告訴我們另一種不同的看法。原來,我們的內心深處也可能是好的、美的或可欲求的,從探討愛、創造力、遊戲、幽默、藝術等的根源中所獲得的一般研究成果,己使此一想法更清晰明白。愛、創造力、遊戲等的根源深植於內在較深處的自我之中,亦即深植於潛意識之中。因此為了喚醒它們,為了能夠享有它們、利用它們,我們必須能夠“退縮”回去。
14.除非一個人的本質核心基本上被別人也被自己接受、愛和尊重,否則心理健康是不可能達到的。(但是反過來說,則未必為真。亦即並不是說,隻要本質核心被尊重,則心理一定會健康,因為還有其他的必要條件同時也必須獲得滿足。)
所謂健康的成長,是指年齡上尚未成熟者的心理健康。至於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則有各種不同的稱呼法,例如自我成就感、情緒的成熟、個別獨特性、具有生產力、自我實現、真誠確實、人性圓滿等均是。
健康的成長在概念上是附屬性的,因為目前通常都是用像“朝向自我實現的成長”……之類的話來予以定義。有些心理學家單單隻根據人類在發展中所向上躍升的目標、目的與傾向來談論它,並且認為一切尚未成熟的成長現象,都隻是邁向自我實現途中的各個階段而己(例如高斯坦、羅傑士)。
自我實現雖然可以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予以定義,不過仍可以看出其中具有一個共同且堅實的核心基礎。所有這些定義都接受,並隱含了以下的內容:(a)均接納內在核心或內在自我,並予以表現出來,亦即實現這些潛在能力與潛能,使之“完全發揮作用”,並發揮人性與人格之本質的效益。(b)這些定義也都隱然包容最低限度的病態、精神官能症、精神病以及人性與個人基本能力的滅損或喪失。
15.為此,最好現在就引介、促進或至少承認此種內在本性,而不要壓抑或禁止它。本性的自然流露在於自我能夠自由地、無拘無束地、信賴地、不刻意以求地表達自己(亦即表達內在心靈的力量),並使意識的幹擾降至最低限度。控製、意誌、謹慎、自我批判、衡量、刻意以求,都是對這種自然表達的筘製。這些筘製根本上必然是由於外在於心靈之社會與自然世界的律法所造成的,其次必然是由於對內在心靈本身的恐懼(內在的反投入)而造成的。廣義而言,如果心靈控製是出自於對心靈的恐懼,則多半屬於精神官能症或精神病的性質,而不是由於先天或理論的必然結果。(健康的心理並不可怕,亦不恐怖,因此無需如千百年來的人類一樣對它心存恐懼。當然不健康的心理則需另當別論。)這種心靈控製通常可以經由心理健康、深度心理治療,或任何深度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接受,而得以緩和。然而另外也有些控製並不是出自於恐懼,而是為了必須保持整合、有組織、有統一性(亦即內在反投入)的必然結果。並且,雖然也還有“控製”(也許是不同意義下的控製),卻是為了實現能力,為了尋求更高的表達形式所必須具備的。例如,藝術家、知識份子、運動員唯有經過勤奮努力之後,才能獲得熟練的技巧。不過,這些控製一旦變成自我,則終究會被超越,而變為本性的自然流露。我提議把這些可欲求的和必要的控製稱為“阿波羅式的理性控製”,因為它們並不排斥獲取滿足的欲求,反而將這種(例如性、食物、飲料……)獲取到的滿足加以組織、美化、調整、賦予風格,並品嚐其滋味,以便提升愉悅感。因此,壓抑的、禁止式的控製便與此種控製形成了對比的情境。
本性的自然流露與控製之間的平衡關係變化多端,就像心理健康和世界的健康變化多端的情形是一樣的。本性不可能長期地純粹自然流露,因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個按其本身的、非心靈的法則而運轉的世界。因此隻有在夢中,在幻想裏,在愛中,在想像中,在性愛裏,在藝術作品,在知性遊戲,在自由聯想裏,本性才可能長期地自然流露。純粹的控製也不可能長久不衰,因為這麼一來,心靈就會枯竭。因此教育的導向不僅應該注重控製力的培育,更應該注重坦率自然與表達能力的培育。在我們的文化中,在此時此刻裏,必須協調二者之間的平衡以利於本性的自然流露,並具有表達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安時處順、無所意圖、能夠順勢而行,不強加意誌與控製、不刻意以求,並充滿創造的能力。但是我們也必須認清,在這世界上已經有(將有)其他的文化、其他的地區已經(或將要)把自然與控製之間的平衡導入其他的方向。
16.目前一般都相信,健康的兒童在正常的發展中,若能賦予真正的自由選擇,他便會選出對自己成長有利的東西。他作此選擇,是因為嚐起來滋味不錯、感覺很好,並帶給他愉悅或歡樂的感覺。個別含意是說,健康的兒童比任何人都知道什麼是對他自己好。一個自由的體製雖然不表示成年人可以直接立刻獲取需求的滿足,卻表示他有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為自己作選擇,亦即他可以任意而為。為了讓兒童成長良好,成年人必須充分信賴兒童,信賴成長的自然曆程。也就是說,不要幹預太多,不要推促他們成長,也不要以預定的計劃強迫他們成長。要以道家的方式,而不要以權威的方式,“讓”他們成長,“幫助”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