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載歌載舞的戰爭——虎鈕錞於(2 / 3)

中國學者的解釋

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研究員介紹,錞於是出現在中國古代春秋時期,並盛行於戰國和漢代時期的一種青銅打擊樂器。由於這種樂器的頂部往往有一個供懸掛用的銅鈕,並且這種鈕多做成立雕的虎形,所以,一般被稱為“虎鈕錞於”。就這樣,今天的虎鈕錞於和它的傳奇故事將中國古代巴族驍勇善戰的曆史、有勇有謀的特性完好的展示在了世人的麵前。

現在,當人們駐足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展櫃前,看到這件來自中國的虎鈕錞於,想象著敲擊這件古老中國的樂器,眼前浮現出古代巴族人在戰場上載歌載舞、英勇奮戰的情景,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幾千年前神秘的東方古國。

一件小小的青銅器竟蘊涵著這麼多的曆史文化,使我們不得不驚歎於祖先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但可惜的是,虎鈕錞於這種樂器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就消失了。也正因為這樣,珍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這件虎鈕錞於才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

品物賞寶

虎鈕錞於近照通高:40厘米

年代:戰國(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3世紀)

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簡介:錞於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成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銅樂器。也多用於軍陣和祭祀享用,在文獻記載中常與鼓配合,用於戰鬥中指揮進退,也用於祭祀和宴享中。形似橢圓筒,上大下小,頂上有紐,早期紐甚小,晚期的(戰國時)鈕多作虎形,故常有虎紐錞於之稱。用時係繩於紐垂直懸掛,敲擊其腹部。

相關鏈接

我國發掘出的錞於

1989年夏,萬州甘寧鄉發大水,一件錞於從紅旗水庫泄洪道巨石縫中被發現,由萬州博物館收藏。2005年6月,調集到重慶的中國三峽博物館,目前陳列在“遠古巴渝—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展廳。

萬州出土錞於 現存於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這件錞於高68cm,上徑36cm,底徑28cm,重30公斤,屬戰國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體完整,音質優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於王”之譽,是該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其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虎鈕的周圍,分布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麵、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雲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蒂紋。這些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其中羽人擊鼓與獨木舟已經被選取為重慶的中國三峽博物館外牆浮雕的中心圖案。

巴國與於的傳說

巴國巴國玉圖騰

(高26.5厘米,寬35厘米,厚6厘米)是先秦時期分布在今天湖北、重慶、四川境內的一個王國,2000多年前神秘地消失。前不久,四川羅家壩遺址的33號墓,考古隊發掘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大批文物,經初步鑒定,其中的鼎、缶和盉等為國家一級珍寶,這在全國已發現的所有巴文化遺址中是規格最高的。專家推測,這座古墓可能是巴國王陵的豪華墓葬,這個墓葬就是考古學家數十年來苦苦尋找的巴人王陵,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和曆史界的震動。羅家壩遺址被發掘後,古代巴人主要生活區域被重新定義,為揭開巴人消亡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