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是生活在長江上遊的中國最古老的先民集團,但由於他們隻是一個鬆散的部族聯合體,遷徒流動性很大。後來又形成了廩君族與板木盾蠻兩大部族體係,在統治者以夷製夷政策下,很難形成政權體係,所以,盡管他們人口多,活動領域寬,但仍是一個弱小的西南少數民族。尤其是生活在鄂西、川東峽江兩岸的穀地和山坡上的巴人,以采集、漁獵為生,經濟文化較之中原遠遠落後,分散的居住方式決定了它們的組織結構鬆散,難以形成強大的整體,因而在鄰近民族的侵淩下向東遷徙。
錞於上的虎鈕應與巴民族的曆史傳說有關。《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廩君為巴族祖先,唐人樊綽《蠻書》卷十說:“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後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應當就是巴族的“圖騰”。
隨葬有錞於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長等較有身份的人物。1972年,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及涪陵縣文化館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發掘了三座墓葬。其中2號墓除出土巴文銅器外,又出土虎鈕錞於一件,銅鉦一件。這說明墓主人應擁有他所號令的士眾,應是巴部族的一個酋長,鉦上有兩個“王”字,可能表示他在巴部族內還是稱王的。
根據傳說,古代巴民族軍士“天性勁勇”,英勇善戰,錞於所發“清響良久”、“聲震如雷”的樂音,正是巴民族軍士這一特點的印證。
有關於的記載
關於錞於,《周禮·地官》載,“以金錞和鼓。”鄭玄注:“錞,錞於也。”《國語·晉語》卷十一(趙宣子曰):“戰以錞於,丁寧,儆其民也。”韋昭注:“錞於形如碓頭,與鼓角相和。”形狀“圜如碓頭,大上小下”近似桶形。錞於頂部中央鑄有虎形鈕,虎形仰頭張嘴,倨牙翹尾。《左傳·昭公九年》有:“巴、濮、楚、鄧,吾南土也”的話,說明西周時期巴與楚是周王朝南方兩個勢力相差不遠的民族或地區。進入春秋以後,巴人的活動地域逐漸歸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國,並與楚民族不斷融合;另一部分逐漸向四川盆地遷移,慢慢與那裏的蜀民族融合。戰國時期,巴民族是楚國境內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國中心地帶的考古發現中,常有巴民族標誌的文物出土。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11載:“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縣周赧王墓旁五裏山摧,蓋古塚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餘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虎鈕高一寸二分,闊一寸一分,並尾長五寸五分,重十三斤。”
日本關東地震
1923年9月1日近中午時分,日本主島本州相模灣海底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幾分鍾內,往北約80千米的東京和橫濱市的許多建築物都成了一片瓦礫。
關東地震資料圖 在東京,許多家庭正在他們傳統的炭爐上燒飯。地震使爐灶翻倒,引起了大火。火勢從城市的木房屋蔓延開來。家家戶戶驚恐出逃,接著人們發現自己已被困在火牆與隅田川之間。蔓延的大火迫使他們跳入河中,數以百計的人淹死在河裏。
第二個災禍接踵而至——海嘯從海洋席卷而來。幾乎有70萬住家毀壞或嚴重受損,死亡人數達到1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