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3 / 3)

宋代遞鋪又擔負運輸物資的任務。四川、廣南向京師輸送的物資中有相當部分是由遞鋪運輸的,廣南運往京師的物資中香藥是重要的一種,沿途遞鋪因此被時人稱為香藥遞。西線和北線軍事物資的運送也往往由遞鋪負擔,為此,政府專門為沿途遞鋪配備了人力小車,稱為車子鋪。此外,鑄錢用的原料,用於作茶馬交易的茶葉等,也多用遞鋪運輸。遞鋪兵運輸物資十分艱苦,特別是戰爭期間運輸軍用物資,時間緊、任務重、飲食不備,常常造成大批士兵傷病或死亡。

宋代的遞鋪分布全境,構成一個大的網絡。遞鋪數量常有增減。宋真宗時擬祀汾陰,一次便增置遞鋪兵八千四百五十人,事後又作裁減。每有戰事,也大量增置,事後裁減。遞鋪之間的距離一般為十八至二十華裏,每鋪約有十餘人,粗略估計,全宋大約有三五千個遞鋪,遞兵數萬人。南宋前期軍情緊張,時人估計全宋有遞兵十萬以上。遞鋪依交通線設長官,稱巡轄遞鋪,一般是武官。宋朝規定,凡過往信函、物資,各遞鋪都要詳細記錄其名稱、到鋪時間、送抵下一鋪的時間、輸送者姓名等。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頒布《大觀馬遞鋪敕令格式》,共有一百卷,說明有關製度相當細密完備。

在宋代遞鋪傳遞的公文中,有一種是邸報。邸報前代已有之,多為手抄,宋代多是印刷,很像近代的報紙,流傳比前代廣,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比前代也有明顯提高。宋人唐庚有《讀邸報》詩:“當今求多聞,取士到蓬蓽。時時得新語,誰謂山縣僻。昨日拜禦史,今日除諫官,立朝無負漢恩厚,論事不妨晁氏安。台省諸公登袞袞,閉門熟睡黃細穩。”蘇軾貶官黃州,友人船經過,蘇軾登舟相訪,在邸報中得到關於司馬光、歐陽修的消息,頗興奮,有“坐觀邸報談迂叟,閑說滁山憶醉翁”的詩句。從唐庚、蘇軾的作品以及其他宋人的作品我們可以得知,官員的任免是邸報的主要內容。據說邸報還刊載非保密性奏疏的題要,而官員的任免和奏疏又同政局的變動密切相關,在這意義上邸報有新聞性。

邸報的編輯者為門下後省,由給事中審核,都進奏院發行。凡事幹機密者嚴禁刊載,宋朝為此製定了詳細的製度。由於邸報所載多為已行之事,有時竟成“舊聞”。邸報編製時往往不敢涉及重要政事,以免招引麻煩,編製後經審查,又刪去許多重要內容,這使讀者覺得很不滿足。

適應人們的心理需求,都進奏院的官吏私下裏又編印一種“小報”,它上麵登載的消息涉及許多重要機密,但多得之於傳聞即“小道消息”,缺乏準確性、可靠性。盡管如此,因為它刊載的內容往往披露一些事情的內幕,而且又非常及時,因而很受歡迎。小報內容分為“內探”(專載宮廷事)、“省探”(專載朝省事)、“衙探”(專載某一官司事),它的發行人常常因此致富。宋政府曾屢次頒令禁止,然而禁了不久又再出現,不能根除。最後,為了掩住官府耳目,逃避重刑,小報又改名為“新聞”,暗地繼續發行。筆者未作深考,不知宋代的“新聞”與近代的“新聞”之間是否存在源流關係。由邸報、小報、遞鋪可知,宋人不懂信息論,但對信息的掌握還是重視的。隻可惜當時人們重視的信息過分偏重政治,對經濟信息、科技信息卻似乎重視得不那麼夠。

神禦殿?景靈宮?功德寺觀

有關宗教在宋代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眾說紛紜。其中流行的說法,即認為宋朝以儒立國,釋、道都遭排斥。究竟對此應持何種看法,筆者不敢冒然立論。不過,如果了解宋代的神禦殿、景靈宮、功德寺觀,那對此問題的認識一定會有所加深。

所謂神禦,是指死者的塑像、或雕像、或畫像,而神禦殿即是指供奉神禦的殿堂。宋代不少寺觀內都有本朝已故帝後的神禦殿。這件事發端於宋太祖為其父(宣祖)建神禦殿。宣祖死後葬於汴京城南,太祖即位後遷於新址,即在原地建奉先薦福禪院,內建宣祖、杜後神禦殿。宋太宗即位後,在誕生地建啟聖院,他死後,真宗就在院內建了太宗神禦殿。宋真宗感到隻為太宗建神禦殿、不為太祖建,易引起議論,便訪得西京太祖誕生地建應天院,於內建太祖神禦殿。然而不知出於何種意圖,後來又在院內陸續增設太宗以下諸帝神禦殿,大致上每死一帝,就在應天院內增設其神禦殿,因此,應天院成了北宋的一個小宗廟。無獨有偶,西京的會聖宮也有自宋太祖以下各帝神禦殿,成了北宋另一個小宗廟。應天院在西京城外十裏處,每月留司、知府要赴神禦殿拜謁二次,天未亮就起床,拜畢每人賜酒三杯,故有“正好睡時行十裏,不交談處飽三杯”的詩句。

北宋除奉先寺、啟聖院外,京師玉清昭應官等十幾處東西兩京以外,南京鴻慶宮、揚州建隆寺、滁州天慶觀、並州資聖院、澶州開福院、鳳翔上清官等多處,也各有帝後神禦殿。南宋行都景靈宮、萬壽觀、佑聖觀、開元宮、龍翔宮等處也有帝後神禦殿,外路帝後神禦殿減少,隻有成都、福州兩處的寺觀還有存留。

景靈宮原是宋真宗建造、專門供奉聖祖的。真宗病重,皇子(仁宗)在宮內建萬壽殿、企求延長真宗性命。真宗死後即改為真宗神禦殿,此時景靈宮與京師內原有神禦殿的寺觀尚未顯出太大差異。不過真宗選址時是經過精心策劃的,景靈宮所在地正是太宗作晉王時的府第,又恰是真宗出生地,加上聖祖地位異常,所以景靈宮自非一般寺觀可比。仁宗、英宗以及他們的皇後死後,也分別在宮內建了神禦殿,宮內神禦殿數量漸增。宋神宗時,幹脆擴建景靈宮,把京城其他寺觀內各帝神禦殿撤消,全部移入此宮,把它改造成第二太廟。然而宋朝的景靈官與漢代原廟不同,漢代原廟不是道教宮觀,而景靈宮卻是地道的道教官觀。它在宋徽宗即位後又進行擴建,突出了宋神宗的地位。

北宋滅亡,汴京的景靈官被毀。宋高宗建行都於臨安後,紹興十三年又在臨安建新景靈宮。官內除有北宋諸帝後神禦外,又陸續增加了南宋各帝後神禦。

自仁宗時起,一直到南宗,每逢已故帝、後忌辰,景靈官內都要用僧、道或三七或四七人作道場追薦亡靈(景靈宮本為道教官觀,然而相沿成例,僧人也在宮內作道場,宋徽宗時一度取締,南宋時又複舊)每年四季的第一個月和郊祀之前,皇帝都要親自赴宮行禮。南宋宗室趙師弄有詩雲:“風傳禦道蹕聲清,兩道紗籠列火城,雲護帝尊天未曉,眾星環拱極星明。”即是描述皇帝親禮情景的。元豐五年曾頒布《景靈宮供奉敕令格式》六十卷、《景靈官四孟廟獻儀及看詳》十五卷、《大禮前天興殿儀及看詳》十九卷,可知有關禮儀製度是非常複雜的。此外,新執政大臣任命後也要赴景靈宮行晉謁禮。

功德寺觀,是指專為某人某家作功德事的寺觀,唐代雖已有,但不多見,宋代則相當廣泛。宋朝規定,親王、後妃、長公主、現任兩府大臣、人內內侍省都知押班、元勳、戚裏均可建功德寺觀。從記載看,同一家也可有兩處或兩處以上的功德寺觀,如北宋名相富弼家有南奉親院、北奉親院兩個功德寺院,北南宋之交名相李綱家有常州普利院和邵武軍興聖院兩處功德寺院,南宋僧人思廉致書宰相,稱當時權貴們往往一家“影占數寺,稱為功德”。由於戚裏、兩府大臣等經常易舊更新,而功德寺觀一旦建立就不再毀廢,所以它的數量有不斷增加之勢,《吳興誌》、《武林舊事》、《赤城誌》記載湖、杭、台三州的功德寺就有六七十所。功德宮觀的數量從記載上看比功德寺院要少,比較有名的有歐陽修家的瀧岡西陽宮。

功德寺觀的主持僧道由主家聘請。僧道徒所以甘心隸屬主家,當然主要是為了求得保護。此外,寺觀一旦成為功德寺觀,在賦役、度僧、頒給紫衣師號等方麵都能得到特殊照顧。然而功德寺觀既隸屬主家,就不能不為主家效勞,除了作法事之外,往往還要送糧、茶等農副產品給主家,甚至為主家服勞役。有些權勢者貪圖好處,就奏請朝廷把一些有較多資產的寺觀變成自家的功德寺觀,引起僧道徒的強烈不滿。為此,宋朝政府曾頒布法令,明文禁止占用舊寺觀為功德寺觀,並禁止主家任意侵吞功德寺觀的財產,然而成效不大。

寺觀中的神禦殿、寺觀中的“原廟”、權勢家的功德寺觀,這些事物的存在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趨向,即世俗政權與宗教勢力向一起靠攏的趨向,這至少可以說明二者之間的排斥是不徹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