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央的醫官是以翰林醫官院為核心的,其職務自上而下依次是醫官使、副使,直醫官院、醫官、醫學、祗候。醫官若兼殿中省的尚藥奉禦頭銜,則序位在一般醫官之上。宋神宗熙寧年中,又增置太醫丞,序位在直院、尚藥奉禦之下。前文講的“大丞”,即是指太醫丞。以上講的官名都是講職務官名,或按宋人說法,是差遣官名。宋朝官員除了標誌實際職務的差職官外,還有標誌等級的本官。醫官的本官係列相當混亂,宋仁宗以前,多用文官名,前加“同正”二字以相區別;宋仁宗以後至宋徽宗政和年以前,多用武官名。宋徽宗政和年間,專為醫官製定了自和安大夫以下的單獨的寄祿官係列,南宋沿用之。但醫官得寵幸者往往官階超過和安大夫,這些人便又以武官官階寄祿。
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往往被派隨軍,或隨要員外任,時稱這些醫官為“駐泊”醫官。前文所言“駐泊”即指此。宋神宗時又創立太醫局,太醫局首腦通常由普通文官出任,有時則以受寵而級別高的醫官出任。太醫局設九科教授,一般由翰林醫官兼任。太醫局又有局生,多時三百人,少時數十人,無官而有祿,邊幹邊學。宋朝京師醫官人數最多時曾達千人以上,這一數字尚未包括太醫局生和宋徽宗時新建的醫學的學生。
宋朝地方州郡也各有醫官,多稱博士、助教。此外州郡也有醫生,情況與京師太醫局生類似。
醫官往往因醫術得寵。據載,宋仁宗時有位名叫沈常的士人,屢考不中,潦倒京華。一日在東華門見一官員“躍馬揚鞭,從者雄盛”,一問,乃一得寵之醫官。歎道:“吾窮孔孟之道,焉得不及知甘草大黃輩也?”乃棄儒學醫。然而這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麵。醫官又往往因醫術招禍,每次皇室的人死了,都要有幾個倒黴的醫官受責罰,輕者貶官,重則流放充軍,不管是否屬於醫療事故。
王繼先是宋朝特別出名的一位醫官,他的出名,一是因為他醫術高明,二是因為他幹了許多壞事。王家世代行醫,繼先祖父因賣黑虎丹聞名京師,故後來人稱王繼先為黑虎王醫師。宋高宗為金兵追逼,逃亡海上,不服風水,染重病,他醫醫治無效,王繼先卻藥到病除,從此受到高宗殊寵。後一次高宗欲行郊禮,頭上長了一個大腫瘤,無法戴冠冕,高宗不勝憂愁,王繼先開了藥,高宗的腫瘤很快消失。這使宋高宗對王繼先的醫術更加信服。又一次暑期高宗便瀉不止,王繼先診脈之後卻不開藥,竟向內侍索要西瓜吃。他當著高宗的麵大啃大嚼,引得高宗直流口水。高宗禁不住問他自己能吃不能。王繼先答日可以。高宗吃了幾塊西瓜後,肚子也不痛了,瀉也止住了。人們問王繼先搞的是何名堂,答日:皇帝便瀉是因為中暑,我引他吃瓜是為了消暑,暑消了病也就除了。經過多次實驗,宋高宗簡直對王繼先佩服得不得了,竟對大臣們講:“王繼先乃朕之司命。”又據載,宋高宗在一次兵變中受了驚嚇,患了陽痿病,他寄希望於王繼先給他治愈此症,以解決皇位後繼無人的大問題,這是王繼先得到殊寵的重要原因。
又據宋末人周密記,他的族叔祖與王繼先是好友。王繼先晚年因罪被強迫福州居住,這位族叔祖仍不避嫌,繼續與之來往。後來此族叔祖進行都得了潭州通判的官,赴任途中遇到王繼先。王繼先為他診脈,鄭重地講:“好朋友不說假話,你的病情嚴重,趕快回家療養,切莫遠途赴任。”此族叔祖將信將疑地返回家中,不幾天便去世了。此事也說明王繼先的醫術確實高明。
但是這位醫術高明的王繼先在得寵之後卻幹了不少壞事。他在行都內外廣造第宅,占民居數百家,奪良家婦女為侍妾有百人以上。他在官員中結黨營私,特別是在軍將中廣收義子,敗壞風氣。他與奸臣秦檜勾結,認秦檜夫人為本家。在金軍入侵的關頭,他帶頭轉移家產,並主張用殺害抗金將領的辦法向金人乞和。
他的倒行逆施激起民憤,宋高宗不得不把他貶出行都。
一個醫術頗高明的醫官何以幹了許多壞事、對百姓犯了如此的罪行?追究起來,顯然首先要講王繼先的個人素質不佳。但一個個人素質不好的人為何被賦予如此大的權勢,這就不能不從當時的社會製度的弊病中去找原因了。
火德?火災?防火
宋朝立國之初即宣布:周朝是木德,宋因周而立,當以火德王,色尚赤。宋仁宗時,又在宋朝發祥地南京應天府建祭壇,祀大火,以閼伯配享(一說閼伯為高辛氏火正,一說為陶唐氏火正)。宋徽宗時,又令各地崇寧觀建火德真君殿。南宋時南京陷落,仍令望祭大火壇。
宋朝雖自稱火德,對火神倍加崇奉,然而卻未能得到火神爺的照顧。相反,宋朝的火災似乎比其他朝代都多,尤其是南宋,火災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真像是火神爺故意同宋朝君臣開玩笑。
皇宮和官署,戒備森嚴,然而宋代皇宮和官署(包括皇親宮宅)火災次數頗不少。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皇宮起火,燒毀八個大殿,其中包括宋仁宗及皇太後當日就寢的大殿,宋仁宗和皇太後被內侍們簇擁著倉皇逃命。事後宋仁宗對執政大臣講:“如果不是王守規(內侍)等人及時開路砸去宮門鐵鎖,我恐怕今天就見不到諸位了。”驚恐之情溢於言表。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後宮起火,“大雨如傾,火益熾”。燒毀宮殿五千餘間,許多宮人被燒死。南宋時皇宮內也幾次遭受火災。皇親宮宅遭受火災的次數又多於皇宮。有幾次宮宅被火焚毀而難以及時修複,宋廷不得不破例允許宗親僦民宅暫時居住。
宋代省台寺監及開封府、臨安府衙發生重大火災約二十次。北宋神宗時三司火災,焚屋一千零八十楹,檔案帳籍全部焚毀。宋欽宗時尚書省起火,六部中有五部遭焚。南宋幾次臨安大火,官署都是受災較重的。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榮王宮起火,延燒左藏庫、內藏庫、崇文院和秘閣,造成錢帛和圖書的嚴重損失。事後宋廷不得不暫時停頒官兵時服,減發官員薪俸,以燒損絹帛代支薪俸,並召募筆工二百餘人抄寫書籍。宋真宗一時氣惱,竟下令要將與火災有關的數百人一齊處死,幸虧宰相王旦勸諫才收回成命。宋代宮觀寺廟也是火災較多發生的地區。有人分析過宋代火災多的原因,其中重要一條就是燒香拜神引起火災。宋真宗時官方出資修建的玉清昭應宮,共二千六百一十區。原訂每日用工三萬多,用十四年建成。後連夜施工,調軍隊參建,結果用七年時間建成。此宮修建不但調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還調集了全國最好的材料。時人認為其豪華盛大超過古代的阿房、建章等宮殿。天聖七年(1029)-場大火,全部化為灰燼。宋仁宗時歐陽修上奏言及,僅他所知,京師被火焚毀的寺觀即有玉清昭應宮、洞真宮、上清官、鴻慶官、壽寧觀、祥源觀、會靈觀和開寶、興國兩寺的塔殿,他所不知及外地寺觀被燒毀者尚不知有多少,此後遭火災者又不知有多少。歐陽修還講了一則笑話:皇宮舊有玉石三清像,原在官內祭神的真遊殿。此殿遭火災,移像於玉清昭應官。昭應宮火災,又移此像於洞真宮,洞真宮又遭火災。又移此像到上清官,結果上清官又毀於火災。於是人們便認為此像到處必生火災,稱之為“行火真君”,各處都不敢供奉,隻好安放到四麵是水的一個所在。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朝廷舉行科舉考試,考試是借開寶寺的地方。不料正當開考之時,開寶寺起了大火。監考者和考生被燒死四十多人,考官翟曼等三人也在其內,試卷三分之二也未收上來。宋廷隻好宣布重新舉行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