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定“風”神草——天麻(2 / 3)

天麻味甘,性平。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古典醫藥著作記載:天麻久服,能益氣力,利腰膝,通血脈,強筋力,長陰肥健,輕身延年;並說能治冷氣濕痹,攤(癱)緩不隨,語多恍惚,善驚失誌,風虛眩暈頭痛。

現在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如小兒高熱抽搐,常與羚羊角、鉤藤等藥同用;治小兒脾虛的慢驚風抽搐,則與白術、僵蠶、太子參等配伍;用於破傷風,則與天南星、白附子等藥配用。

2.眩暈,頭痛——天麻是治療眩暈、頭痛的要藥,不論虛證、實證,均可隨證配伍應用。如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如高血壓引起),常與石決明、鉤藤等藥同用;治風痰引起的眩暈、頭痛、痰多胸悶者,常與半夏、白術等藥配用;若是偏正頭痛、頭暈欲倒者,又常與川芎配用。

3.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用於腦中風,手足不遂,偏癱,筋骨疼痛者,可與沒藥、製烏頭、川芎、丹參等配用;用於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羌活等藥同用;治老年人肢體麻木,手足麻木或顫動,或眩暈者,可單用,或配伍人參等藥。

天麻治病方

1.天麻丸(《普濟方》)——天麻與川芎用量為1∶4,共研末,煉蜜製丸,丸如芡子大(約6克),每飯後嚼1丸,茶、酒任調下(服)。具有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的功效。治療心胸煩悶,頭暈欲倒,項急發緊,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麵目虛浮。

2.玉真散(《外科正宗》)——天南星、天麻、防風、白芷、羌活、白附子各等份為末,每服6克,熱酒調服;並敷患處。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身體強直等。

3.鉤藤飲(《醫宗金鑒》)——鉤藤9克,羚羊角0.3克(衝服),全蠍0.9克,人參3克,天麻6克,甘草1.5克。水煎服。有清熱息風,益氣解痙的功效。用於小兒高熱抽風,牙關緊閉,手足抽搐等。

4.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半夏9克,天麻、茯苓、橘紅各6克,白術15克,甘草4克,生薑1片,大棗2枚。水煎服。具有燥濕化痰,平肝息風的功效。用於風痰上擾,表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等症。

天麻效驗方

1.息風痙酒(民間方)——天麻、鉤藤各15克,羌活、防風各10克,黑小豆30克。將上藥碎成粗末,用黃酒500毫升浸1天,置火上候沸即可,去渣,溫服,分2次服。用於肢體麻木不仁,中風口噤,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等。

2.蘄蛇天麻酒——蘄蛇12克,紅花9克,天麻、羌活、五加皮、當歸、秦艽各6克,防風3克,白糖90克。將上藥粉碎成粗末,浸泡於白酒中,最後製成1000毫升藥酒。每次口服最多不超過60毫升,每日服2次。具有祛濕通絡的功效。用於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疼痛等症。

3.天麻半夏細辛熨(《衛生簡易方》)——天麻、半夏、細辛各50克,取布袋2個,各盛藥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用於腰腳疼痛。

天麻藥膳方

1.天麻參芪燉雞(《民間藥療食譜》)——天麻、當歸各10克,黨參、黃芪各15克,雞1隻(約1000克),紅棗10枚,生薑、蔥各10克,精鹽、味精適量,將雞去毛開膛洗淨;將上述各藥盛裝於布袋中,填入雞腹腔內,複合;紅棗洗淨去核,生薑拍裂,蔥切段。將整理好的雞放於沙鍋內,將紅棗、蔥、薑放於上,加入鹽,注水800毫升,先大火燒開,轉小火燉爛。撈出藥袋、薑、蔥,加入味精。具有補氣益血,平肝息風的功效,用於氣血兩虛,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食少懶言,肢體麻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