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現在很多人已非常熟悉它了,山藥已經成為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一道佳肴。山藥的模樣貌不驚人,土褐色的外皮,圓柱狀的外形,肉白細膩多黏液,咀嚼時口感綿軟微甜。您知道嗎?山藥可是“藥不可貌相”呢——山藥還是一味大補的中藥呢!據古籍記載,多食山藥有“聰耳明目”、“不饑延年”的功能,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而民間也流傳山藥對於調理人們的生理能力、治療病後虛弱體質、用於婦女產後調養以及強健小孩體魄有顯著效果的傳說,因而山藥被稱為“食物藥”,是人們菜籃子裏的大補品!
山藥從植物學的來源說是薯蕷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薯蕷的根莖。我國南北各地有野生和栽培,商品以栽培品為主。山藥主產於河南溫縣、孟縣、武陟、博愛、沁陽;廣西的陸川、博白、桂平、平南、浦北、欽州等;廣東的信宜、電白、吳川、潮陽、北州、高州等;山西的平遙、曲沃、汾陽、平陸、太穀;河北的安國、安平、定興、永年。其中以河南焦作產區(舊時“懷慶府”)所產者質量最好,為地道藥材。
關於山藥名字的傳說與曆史
有關懷山藥,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焦作一帶有一個小國,叫野王國,野王國很小,常被一些大國欺負。一年冬天,一個大國派軍隊入侵野王國,野王國的將士們雖然拚死奮戰,但最終因軍力不足戰敗了,打了敗仗的軍隊在敵人的追趕下逃進了深山,這時下起了大雪,大國的軍隊覺得山中峰高溝深,易守難攻,便不再追趕,隻是封鎖了所有的出山道路,想將野王國的軍隊困死在山中。逃進深山的將士們饑寒交迫,許多人已經奄奄一息。絕望之際,一位士兵抱著幾根樹根樣的東西跑來,說是在地裏挖的,甜的,能吃。將士們一聽說有東西可以吃,便立刻和那位士兵一起去挖那種植物的根莖。那種植物漫山遍野都是,士兵們刀劍並用,很快就挖了一大堆。大家飽餐後,感覺體力大增,傷兵的傷也痊愈了,就連吃了那種植物的藤蔓和葉枝的馬都強壯無比。就這樣,他們在山裏休養了一個冬天,第二年春天,將軍一聲令下,士兵們如猛虎一般衝出山林,奪回了失地,保住了國家。後來,將士們為紀念這種植物,給它取名“山遇”,意思是絕望時在山中遇到的東西。隨著更多人食用這種植物,人們發現它具有治病健身像藥的效果,遂將“山遇”改名為“山藥”。
其實,山藥之藥名,由薯蕷到山藥,其中更改過多次名稱,多數是與古代帝皇的名字禁忌有關。在封建時代,臣民百姓之名,在音、形上均不得與皇帝的名字相同、相近,否則必殺頭論罪,這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即使自然界的很多東西,包括動物、植物以及生活用品的名稱,亦不能與帝皇的名字形與音相同或相近,若犯忌了,則必須改變名稱。山藥數次更名,均與帝皇的名字“相衝”有關。據記載,“薯蕷”之名因避諱唐代宗名預,而將薯蕷的“蕷”(音同)改為“藥”叫“薯藥”;後又因為宋英宗諱署,“薯蕷”二字均不能用了,因而改為現今的“山藥”名稱。
市場上最常見的山藥
鮮山藥——一般於冬季山藥植株地上莖蔓枯萎後采挖,除去泥土,切除兩頭,稱為“鮮山藥”。鮮山藥圓柱形或稍扁,外表灰褐或黃褐色,有眾多細根或突起根痕,除去外皮,流出黏滑的液體。鮮山藥去除外皮及須根,用硫黃熏過後,曬幹,稱為“毛山藥”。有淡棕色殘留外皮,嚼之發黏。
光山藥——選擇肥大的毛山藥,用硫黃熏後,切齊兩頭,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幹,打光稱為“光山藥”。光山藥表麵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山藥的飲片:(1)毛山藥片: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厚片,切麵白色、粉性,周邊有淺棕色殘留外皮,質堅脆,黏性。(2)光山藥片: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切麵白色、粉性。(3)炒山藥片:一般經用米或麩炒,山藥片外常有黃焦斑。
溫和補益肺、脾、腎
目前在市場上,都可買到剛采的新鮮山藥,有白肉品種,也有紫肉品種,營養價值都很高,食用品種與藥用品種有所區別。山藥味甘,性平。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薯蕷(山藥)能: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老延年。山藥與其他補藥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補益力量平緩,尤其適合食療,而且氣、陰雙補,補益肺、脾、腎。現在山藥一般用於以下病證:
1.脾虛諸證——包括脾氣虛弱,消瘦乏力,食少,便溏泄;以及婦女的脾氣虛弱,濕濁下注的帶下等。常與人參、白術、茯苓等配伍應用,特別是小兒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消瘦,常吃山藥,很有好處。
2.肺氣不足證——山藥既養肺氣,又能益肺陰,故肺氣陰不足者,均可以用山藥來補。
3.腎虛證——山藥既能補腎,又能收斂固澀。故腎虛引起的滑精早泄,遺尿尿頻,以及腎虛女子帶下清稀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常用藥六味地黃丸中就有山藥。
4.消渴證屬氣陰兩傷者現在山藥多用於糖尿病的治療,常與黃芪、天花粉、知母等藥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