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治病方
1.山藥散(《普濟方》)——炒山藥(米炒)研末,每次6克,用米湯送服.用於心腹虛脹,不思飲食。
2.薯蕷丸(北京中藥五廠,成藥)——由山藥、人參、當歸、阿膠、防風、麥冬等組成,製蜜丸。口服1次2丸,每日2次.具有調理脾胃,益氣和營的功效。用於氣血兩虛,脾肺不足所致之虛勞、胃脘痛、閉經、月經不調等。
3.山藥茯苓散(《儒門事親》)——山藥、白茯苓等份,共研末,每次用溫開水送服6克。用於治療小便頻數。
4.山藥蒼術散(《瀕湖經驗方》)——山藥、蒼術等份,以米飲送服(也可用米飯糊為丸),每次6克,大人小兒皆宜。用於濕熱泄瀉。
山藥效驗方
1.山藥酒(經驗方)——山藥、山茱萸、五味子、靈芝各15克,浸於1000毫升白酒內,置壇內封存1個月後啟封,飲酒。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具有生津養陰,滋補肺腎的功效。用於肺腎虛損的虛勞痰嗽,口幹津少,腰膝酸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等。
2.山藥玄參粥(《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30克研末,玄參10克,煎液棄渣取液,把山藥細末加入到玄參汁液中,小火慢攪拌,直至熟成粥狀,空腹食用。具有健脾養血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納食不香,口幹喜飲,大便秘結等的保健。
3.三聖酒(《聖濟總錄》)——人參20克,山藥20克,白術20克,浸於500毫升白酒中,置壇內封存半月,啟封飲酒.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健脾和胃的功效。用於體虛氣弱,麵黃肌瘦,氣短心慌,食欲不振等症的保健。
山藥藥膳方
提起山藥的食療,最常見的吃法是拔絲山藥,關於“拔絲山藥”也有個傳說:唐朝的時候,大將李密邀丞相魏徵宴飲,商議如何攻占滎陽。李密主張快攻,速戰速決,但是魏徵就是不提攻打滎陽之事,李密十分著急,又拿他沒辦法。正在這時,廚師端上一盆色澤金黃的菜肴,李密下筷就吃,隨著“哎喲”一聲,唇邊已燙起個血泡。此時,廚師又送上一碗涼水,魏徵夾起山藥往涼水中一涮,然後放入口中,並叫李密也照此法品嚐。李密一吃,果然香甜脆嫩,十分可口。李密頓悟這是魏徵讓他明白“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的道理,於是他冷靜下來,與魏徵一起作周密的計劃。結果一舉攻下滎陽,活捉守城主帥王世充。
1.山藥大棗粥(《巧用營養滋補藥》)——山藥30克,大棗10枚,薏苡仁20克,糯米30克,幹薑3片,紅糖15克。按常規煮作粥服食。每日3次,連服半月至愈。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腹瀉久瀉不愈,時發時止,大便溏稀,四肢無力等。
2.山藥蓮實糕(《民間藥療食譜》)——山藥、蓮子肉、芡實、茯苓各120克,大米粉、糯米粉、白糖各250克,花生油少許。將上藥烤幹,研細粉,加入米粉及白糖,加水拌和均勻,揉為粉團成糕,上籠蒸熟。每天200克,分2~3次空腹食用。具有健脾益腎,固精止帶的功效。用於脾虛泄瀉,遺精,白濁,崩漏,帶下的食療。
3.山藥天花粉湯(《中藥材養生手冊》)——山藥、天花粉各30克,共加水煎煮,1日分3次服完。具有益脾腎,補陰血的功效。用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氣陰不足,皮膚黏膜出血,鼻衄,煩熱口渴。
4.山藥豆腐湯(《巧用營養滋補藥》)——鮮山藥200克,去皮洗淨切塊,豆腐400克,切方塊,沸水燙後撈起;用油爆香蒜茸,放入山藥翻炒,加適量水煮沸,再入豆腐塊,加醬油、鹽煮沸,撒上蔥花,麻油,味精即可。具有補腎固澀,健脾益胃的功效。用於遺精,白濁,帶下,小便頻數,脾胃虛弱等。
選用山藥的小竅門
選購山藥一般選以條粗,質堅實,粉性足,色白者為佳。山藥片應選擇片形完整,切麵潔白,無蟲蛀發黴者。
是選用鮮山藥好呢?還是幹品好呢?若用作藥用,最好用幹品;作為食療,還是鮮買鮮吃,新鮮時能攝取的養分更多若用於健脾,最好選炒山藥片。光山藥與毛山藥功效相似,僅外觀上有差別。
新鮮山藥容易跟空氣中的氧產生氧化作用,與鐵或金屬接觸也會形成褐化現象,形成外觀上有褐色斑,怎麼辦呢?我建議,切開山藥最好用竹刀或塑料刀片,先在皮上畫線後,用竹刀切開成段。暫時不食用的山藥,切口先用米酒泡泡,然後以吹風機吹幹,促使傷口愈合,再用餐巾紙包好,外圍捆幾層報紙,放在陰涼的牆角處即可。
有些人會對鮮山藥的黏液過敏,因此,在給鮮山藥去皮的時候,可以戴上橡膠手套。一旦出現發紅、瘙癢,可以用清水反複清洗。
山藥削皮、洗淨後,浸泡於含半粒檸檬榨汁的水中3~5分鍾,烹煮時再用竹刀或塑料刀片切成所需大小,進一步料理時味道更好。大多數人都可以食用山藥。鮮品可以用到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