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中藥通稱薏苡仁,它亦是藥食同用的重要中藥。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收載為補益上品。
用於買賣的薏苡仁均來源於栽培品。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出產,薏苡仁主要分布於福建、浙江、河北、遼寧、江蘇等省區。一般於8~10月份,當果實呈紫黑時割下全株植物曬幹,采集果實曬至足幹,碾去外殼,簸去皮殼,除去黃色外皮即可。
市場上最常見的薏米
商品薏苡仁不分等級,均為統貨。
薏米呈圓球形或橢圓形,基部較寬而略平,頂端鈍圓,長0.5~0.7厘米,寬0.3~0.5厘米。表麵白色或黃白色,光滑或有不明顯縱紋,有時殘留有黃褐色外皮,側麵有一條深而寬的縱溝,溝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點。質堅硬,破開後內部白色,有粉性。氣微,味甘淡。
薏米的入藥飲片尚有炒薏苡仁,其特征是入藥薏米表麵有焦黃斑點,氣焦香。
可以利水、健脾的主食
後漢書記載雲:馬援(人名)在交趾(交趾國)常餌薏苡實(仁),雲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又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忽患疝疾(小腸疝氣),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薏苡仁)用東壁黃土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程沙(人名)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
古書記載傳說:薏苡根煮汁糜食甚香,去蛔蟲,大效。搗汁和酒服治黃疸有效。水煮取汁不時含漱,治牙齒風痛有效。薏苡的葉煮飲氣香,暑月煎飲,暖胃益氣血;初生小兒浴之,無病。
這些傳說都說明自古薏米是有一定的藥用功效的。薏苡仁味甘淡,性溫。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利濕,清熱排膿,除痹舒筋的功效。主要用於以下病證。
1.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浮腫?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者,常與茯苓、白術等藥配伍;治療腳氣浮腫,常與防己、木瓜等藥配用。
2.脾虛泄瀉?治療脾虛泄瀉常與人參、茯苓、白術等同用。
3.肺癰、腸癰?用於肺癰胸痛、咳吐膿痰者,常與葦莖(蘆根)、冬瓜仁、桃仁等配用;用於腸癰發熱疼痛者,常與敗醬草、牡丹皮等同用。
4.風濕痹痛,筋脈拘攣?治療這些病症常與獨活、蒼術、防風等伍用。
5.癌瘤?可用作輔助食療。
6.傳染性軟疣、扁平疣?可單味大量煮服。
薏米治病方
1.葦莖湯(《備急千金方》)——葦莖(蘆根)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4克,桃仁9克。水煎服,每日1劑。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膿的作用。用於肺癰咳嗽,發熱胸痛,咳吐膿痰等。
2.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草15克,水煎服。有排膿消腫的功效。用於腸癰內已成膿,發熱。
3.薏苡仁粥(《食醫心鏡》)——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原方無用量,可每次30~50克)。
4.薏苡仁飲(《楊氏經驗方》)——用薏苡仁水煎熱服,夏月冷飲,以通為度。用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原方無用量,每次3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