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為止,開采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價格動蕩的70年代開采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隻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
國際能源機構1996年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完成了分析世界能源係統的研究,提出了至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的預測。從1993年到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預計將增長34%。石到46%;石油需求預計從目前的7000萬桶/日提高到2010年的9200萬桶/日至9700萬桶/日;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產量的需求預計將從目前的2800萬桶/日,增加到2010年的5000萬桶/日,占世界石油需求量的一半以上。世界能源需求在各區域間的分配狀況可能發生結構性轉移,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份額將下降,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所占份額將上升。
中國、東亞和南亞的經濟發展強勁,經濟增長率可望持續保持較髙水平,對能源消費、環境問題、能源基礎設施投資、能源供應安全和貿易方麵會有重大影響。目前的初級需求量為14億噸石油當量以上,預計2010年將達到30億噸石油當量,占世界總需求量的1/4以上。該區域對進口石油供應的依賴性可能會提高,它目前進口其石油需求量的40%,預計在2010年將上升到65%,進口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
種種跡象表明,今後十年,海洋石油的供給將會大幅度增長,到2000年,海洋石油的日產量將增加到500萬桶。這些額外增加的海洋石油產量將足以供應石油市場的需求。還有歐佩克組織的成員國也願意增加他們的石油產量。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石油產量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但此後國際石油市場很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勢。
能源危機的惡果
1998年6月,摩爾多瓦共和國陷入了近年來最嚴重的能源危機之中。大麵積的停電使國家機構不能正常工作,醫院、銀行、電信以及公交電車的運行幾乎瀕臨癱瘓。首都基希訥烏市多次停電,連位於市中心地區的政府大樓和議會大廈也未能幸免。國家機構中隻有總統府暫未遭受停電之苦。
造成上述局麵的主要原因是,摩能源的主要供應商一一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從6月8日起將供氣量減少了一半。俄方想以此迫使摩方償還長期拖欠的兩億美元天然氣款,而無力還債的摩政府隻得每天拉閘停電。摩全國80%的電力由境內一家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火電廠供應,而俄天然氣公司的上述舉措使這家發電廠無法正常運行。
盡管這次摩能源危機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可以想象未來整個人類社會出現能源危機時的混亂場景。而目前人類正麵臨這一可怕場景的威脅。百年來,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作為三大“初級能源”,維係著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然而,當人們拚命地享用這些資源的同時,也在製造著這樣的事實: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很可能在30~50年內被用光(也有專家認為可以使用一二百年)。煤炭的儲量也僅夠開采200多年。國際能源機構一份預測報告認為,從1995年到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增長,年均增長速度約為2.1%,也就是說,到2010年時,全世界的能源消耗量將比1991年增長48%。從具體國家和地區來看,除了經濟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外,今後能源消耗增長的85%將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亞洲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韓國、泰國和中國的能源需求增長率到2010年時將達到5.3%,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較快,另一原因是發達國家將能耗較多的產業轉移到亞洲國家和地區,使這些國家產業用能源增加。而為了適應能源需求的增長,在今後25年中全世界將至少花費30萬億美元用作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
1996年聯合國環境署報告“在過去20年,全世界能源消耗增長了50%,從現在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還將比現在增長50%到100%,由此造成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將會增加45%到90%,從而帶來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