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條忠告: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這是防範風險的一個常識。然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日漸普及,地球將變得“越來越小”,世界經濟往往會出現牽一發動全身的情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網絡經濟中一國傳統抗擊能力很容易變成杯水車薪,而約束無國界經濟實體的行為任重道遠。
網上詐騙
據路透社1998年3月30日報道,北美證券管理者協會說,網上詐騙是世界上第二種最為常見的投資詐騙形式。該協會估計,所有類型的詐騙每年使掉以輕心的投資人損失100億美元,即大約每小時損失100萬美元。有關詐騙的10大主要問題為:
親合團體詐騙:利用團體內部成員對宗教、種族及專業性團體進行詐騙。
因特網詐騙:市場操縱、知情者交易以及無照經紀人和投資顧問的活動。
不正當銷售行為:向不適宜的投資者推銷、欺騙性報價以及市場操縱。
電話推銷詐騙:所謂的“電話交易所”,即利用電話強行兜售非法或欺騙性投資產品的推銷活動。市政債券:把為定價過高的房地產提供保證的風險債券作為無風險的普通責任債券來推銷。
移民投資:據稱可使外國人獲得“外來移民資格”的投資。
提供非法特許權:在向投資者提供經營特許權時有意隱瞞有關情況進行詐騙,通常以商業機會和特許產品展覽作為誘餌。
高技術產品和服務:誤導高技術投資,即利用不合法的優惠條件來引誘頭腦簡單的投資者,許諾高額利潤,對風險輕描淡寫。
娛樂:以提供投資拍電影的機會或利用其他娛樂產品行騙,誇口說肯定會獲利,對風險輕描淡寫,或幹脆隱瞞。
專家們說,目前網絡騙子們的行騙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進行非法傳銷;二是設立諸如假拍賣等騙局;三是冒名頂替,盜用他人身份作為謀取錢財的手段。很多騙子經常會使用一個假身份來向用戶販賣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商品,借機獲得用戶的信用卡等信息,然後設法將用戶的錢取光用光。專家們告誡說,用戶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對網絡上兜售商品的網址進行核查,以摸清商販們提供的地址和電話是否確實。
金融是受網絡詐騙損害最大的領域之一。1998年3月,英國金融服務管理機構和英格蘭銀行聯合發出呼籲,提醒人們警惕形形色色的網絡詐騙伎倆。利用因特網行騙已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因特網用戶隊伍日益龐大,一些金融騙子在將手伸向銀行等大金融機構的同時,眼睛也盯上了大量的因特網私人用戶。英國金融服務管理機構的有關專家告誡說,為了避免上當受騙,用戶最好不要對網絡上出現的所有信息都輕易地信以為真。
網絡銀行為客戶提供的各種便利令人矚目,然而與此同時,網絡銀行的特點也使得它為金融犯罪,特別是逃稅和洗錢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1.弱化了貨幣監控。
在網絡銀行係統中流動的不是真實的貨幣,而是所謂“電子貨幣"。這種貨幣沒有形體,沒有編號。一旦進人銀行係統流通,誰也抓它不住。這就使國際販毒、走私、軍火等地下交易所產生的黑錢的清洗行為變得易如反掌,加大了政府監控難度。
2.便於企業跨國逃稅。
由於網絡金融與網上商務為公司企業經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企業概念已不局限於有形的辦公大樓或機器廠房。為尋求利潤最大化,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總部遷至利潤最高,而管製最鬆的地區。這樣,其原所在國就無權過問企業的利潤和稅收情況,從而助長了企業逃稅。
3.便於企業通過稅級舞弊。
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因特網對其業務交易進行重組,以達到降低稅級的目的,而其實際業務仍處於較高級別。這種做法將嚴重威脅世界各國的稅收收入。
4.便於企業隱藏或更改交易記錄。
許多公司可利用電子商務可追索性差的特點,對已進行的交易不記錄在案,或隻部分記錄在案,從而降低總營業額和利潤總額,達到逃稅目的。
1998年初在因特網上歐洲就出現了假銀行特大騙局。這個所謂的“歐洲銀行”自稱設在加勒比海安提瓜島,並用甜言蜜語誘騙因特網用戶將錢存進“銀行”。但一段時間以後,“歐洲銀行”就從網絡上神秘地自動消失,用戶的血汗錢也隨之不翼而飛。據估計,這個假銀行卷走的資金至少在670萬美元左右。
網絡金融的發展為企業提供了“反監控”的手段和方法。這同目前國際金融業實行“全麵監管”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同時,網絡金融對稅收的負麵影響使各國的財政收人受到威脅。為抑製網絡金融的消極作用,世界各國已采取相應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加強國內金融立法。如美國已製定了有關逃稅和洗錢行為的專門法案。同時要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一步實行“信息公開”原則,為有關金融犯罪的調查打開方便之門,提供必要信息。二是加強國際合作,防止利用國際監管漏洞而進行的逃稅和洗錢行為發生。這些措施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所麵臨的阻力也是巨大的,國際反金融犯罪活動依然任重道遠。
電子商務安全無法保障
電子商務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因為電子商務市場增長迅速,書籍、飛機票、證券等等通過網絡銷售的比重越來越大,1998年顧客通過網上購物的消費可望達到33億美元。如果沒有安全保障,剛剛興起的電子商務就可能成為曇花一現。
因特網信息量大大超出原先估計,已使因特網不堪重負,這可能使網絡局部出現崩潰,電子商務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美國新澤西州研究所勞倫斯和吉爾斯在1998年4月10日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指出,因特網上超文本文件數目可能大大高出人們原先的估計,因特網上超文本文件總數已達3.2億。而原先估計值中最大的也沒有超過2億。
因特網的主要部分萬維網加密軟件有缺陷,這種缺陷在某種情況下可使電子商務交易密碼被解密。這是美國朗訊科技公司貝爾實驗室的一名研究人員1998年7月宣布發現的。
據丹尼爾“布雷臣貝徹研究員介紹,他發現如果計算機竊賊有良好的裝備就能夠對受標準加密係統一一安全槽層保護的電子交易內容進行解密。他同時指出,解密需要一種特殊的連接來吮吸因特網數據以及可將大約100萬個特別生成的信息傳送到某個網址操作者那裏去的能力。有了以上兩個條件,再通過分析來自該網址的電子反饋信息,竊賊便可獲得能夠用來解密交易內容的信息。
由於標準加密技術是廣泛用於電子商務的管理軟件,因此,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這類解密事件,但是布雷臣貝徹研究員的發現已經引起許多電子商務交易商的極大關注和網絡商務管理軟件製造商們的極大重視。包括網景通訊公司、微軟和隸屬於安全動力技術公司的數據安全公司等在內的軟件製造商家已開始分發相信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軟件密碼。各公司力求將這種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