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倫奇說:“有經濟實力的大公司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有現成的備用係統,因為通信對於大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許多小公司沒有備用係統,原因是備用係統費用高,況且故障不會經常發生。但是,如今大約有6000萬人使用尋呼機,像這次發生的技術故障會引起非常多的人的重視。”
因特網像衛星一樣,已成為全國數據傳輸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據專家們說,因特網比衛星更容易受到蓄意破壞,因為因特財隻對用戶傳輸的加密指令作出反應。一位黑客在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1998年5月19日舉行的聽證會上說,與他一道出席此次聽證會的7位黑客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能夠使因特網癱瘓,辦法是發出使計算機網絡的各個部分無法彼此聯係的信息。
另一位黑客說,向放置計算機的無防護的商業建築物發射電磁脈衝也可以使計算機網絡發生短路。他說:“人們需要花幾天時間才能找出故障的原因。”
在許多情況下,由於因特網使用的技術存在缺陷,個人隱私也難以受到保護。黑客們說,由於因特網是通過光纜傳輸數據,享受這種服務的大多數用戶並不知道另外某個用戶可能在偷看他們在光纜網絡上交流的信息。
技術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方便,因此人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但技術出現差錯的幾率也在增加,技術設備遭到人為破壞的危險也越來越大。據美聯社紐約1998年5月21日報道,美國《連線》雜誌技術專欄編輯喬恩丨卡茨說:“我們對技術的期望越來越大,對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而對技術卻越來越感到失望。”但是很少人願意在生活中失去它。大的技術事故很少見,但是它們確實是不時發生的。例如,在1990年1月當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交換軟件失靈時,東方海運公司的大部分長途服務都喪失了。較小的事故卻是司空見慣。例如,美國聯機服務公司不斷出現使電子函件傳輸速度放慢的問題。正如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故障一樣:電池缺電,塑料盒破裂,電路被燒毀,整個物品也就完蛋了。卡茨說:“技術代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偉大努力,但也暴露出人類的局限性。技術總有失敗的時候。”
由於人們對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因而網絡社會越顯得脆弱,技術上的小小故障都會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的麻煩。
網上垃圾成災
第40條忠告:信息過多和信息缺乏一樣是件讓人頭痛的事情。近年來因特網上信息垃圾泛濫讓網民們無所適從。由於信息供過剩,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企業甚至國家的經濟發展。清除網上垃圾應當盡快立法,並開發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和研究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網上垃圾問題應該引起全世界的重視。
信息過多和信息缺乏一樣是件讓人頭痛的事情。近年來因特網上信息垃圾泛濫讓網民們無所適從。1998年4月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指出,截止到當時因特網上的網頁達3.2億個,而即便是最好的搜索軟件也隻為這其中不超過40%的網頁編了索引。該論文的作者日本?&:研究所的史蒂夫“勞倫斯說,預計今後幾年中,網頁的數目還將增長10倍。每時每刻都有成百上千的網頁添加到網上。檢索它們的簡單辦法是不存在的。可能有大量迄今為止尚未有人真正訪問過的網頁。另據報道,全球印刷信息的生產量每五年翻一番,《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就相當於17世紀學者畢生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總和。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的信息生產總和。
歐、美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由於信息供過於求而產生的信息過剩,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企業甚至國家的經濟發展。英國路透社下屬的一家公司曾對1300名歐洲各國的企業經理進行調查,有40%以上的被調查者承認,由於每天要處理的信息超過他們的分析和處理能力,他們的決策效率已經受到影響。調查人員認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費的成本已超過了信息本身的價值。
據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測算,目前許多企業花費昂貴代價建立起來的數據庫,隻有796真正派上了用場。僅在英國,由於信息過剩導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要浪費3000萬個工作日,折算下來,相當於3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本來在因特網上發送電子函件不失為一種快捷、經濟的現代通信手段,但是各種垃圾函件日益增多卻讓人心煩意亂。這些函件大都為商品廣告,還包括一些不著邊際的致富經,甚至黃色下流的內容等。據美國在線公司1998年初統計,該公司每天處理的3000萬份電子函件中,最多的時候近1/3是此類網上垃圾。
這些垃圾函件的發送者往往采用“批發”方式,一次性地將相同的內容同時發往成百上千隨意挑選的地址,根本不管收件人對此感不感興趣。電子函件與一般通過郵局的信件不同,發送者“批發”信件的成本很低。盡管收件人調閱每一封電子函件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收到的垃圾信件過多,其累積起來的經濟損失也相當可觀。另外,垃圾信件過多,有時也會影響接收一些重要信件的效率。目前,在電子函件較普及的國家,越來越多的用戶已開始抱怨收到的垃圾函件的數量超過了真正發給本人的函件。有的用戶一天收到的垃圾電子函件達到幾十份。
另外,一份垃圾電子函件發給隨機挑選的大批網址時,中間要經過多道網絡服務係統。傳輸這類函件過多會占用很多寶貴的網絡資源,影響發送正常電子函件的效率。由於垃圾函件的發送者經常盜用網絡服務供應商的地址,結果會造成網絡服務供應商無端地收到大量回信,嚴重的時候會造成係統癱瘓。
網上信息垃圾問題已於1998年年初被擺上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法國信息專家羅斯奈向與會的各國首腦和工商界領導人呼籲,要像節製午餐一樣進行“信息節食”。開發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和研究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現已成為信息技術界的一大熱點。有消息說,美國政府準備撥款7500萬美元,實施解決信息過剩問題的專項研究計劃。
目前,很多國家的網絡服務供應商都在努力研製能夠對特定函件進行過濾的技術。針對日益嚴重的垃圾信息問題,一些公司安排專人進行網絡管理。另外,不少公司宣布將對垃圾信息製造者進行罰款。還有一些公司將網上垃圾信息問題告上法庭,試圖借助法律手段杜絕這種現象。迄今為止,這些措施並沒有遏製住很多國家網絡垃圾泛濫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士開始寄希望於禪過國家立法來從根本上清除網上垃圾。有關人士指出,因特網沒有國界,網上垃圾問題應該引起全世界的重視。
九、危害全球的電腦病毒
第41條忠告:計算機病毒是人類自己親手製造的怪物,它的危害性遠超出當初人們的預料。未來我們一方麵要增強責任感,不再製造類似的怪物;另一方麵,我們還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製,杜絕有人幹出危害子孫後代的事情。
接二連三的惡性計算機病毒正像瘟疫一樣襲擊著世界多個國家的電腦係統,惡性病毒給信息產業帶來慘痛教訓。1999年,計算機病毒的爆發有了新的特點,就是爆發頻率加快,梅莉莎等惡性病毒相繼發作;影響麵積加大,可在短時間內遍及全球;破壞性加重,可在瞬間造成成千上萬台電腦癱瘓。導致無數係統癱瘓、大量數據毀滅的慘痛教訓之一是,眾多用戶對病毒可隨時隨地感染破壞缺乏足夠認識,而傳統殺毒軟件又無法做到對病毒的不間斷查殺。
綽號“切爾諾貝利病毒”的電腦病毒1999年4月26日在全世界範圍內大發作,至少使70多萬台電腦受到破壞。這是迄今為止範圍最廣、破壞性最大的一次電腦病毒發作,全世界因此而遭受的損失數以億美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