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脆弱的網絡社會(3 / 3)

病毒於1998年6月首次被發現,每月26日發作。由於本次發作正值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13周年紀念,它又被稱為切爾諾貝利病毒。病毒的破壞性比前不久通過電子郵件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的梅利莎病毒還要大得多,它能破壞硬盤上的數據造成信息損失,還能毀壞主板上(基本輸入輸出係統),導致電腦無法啟動。這種病毒源自中國台灣地區,通過因特網和盜版軟件傳播,攻擊視窗95和視窗98捧作係統下的可執行文件。

亞洲的韓國和土耳其是本次病毒發作最大的受害者,這兩個國家各自都有多達30萬台電腦受到破壞。韓國政府、學校和企業電腦中,有4%受到病毒襲擊,經濟損失達2.5億美元。韓國信息通信部的一位副部長對美國《華盛頓郵報》說:“我們太粗心大意了,對電腦病毒缺乏認識。”他說“我們要加強預警係統,並就電腦病毒進行宣傳教育。”

土耳其雖然預先發出了警告,但用戶大多沒有在意,導致大量電腦被襲擊,銀行、機場、廣播電台、電視台的電腦係統受到影響。印度至少有1萬台電腦遭受病毒攻擊,企業、銀行、出版社等機構的大量電腦係統不得不關閉,損失了價值以百萬美元計的信息。

在中東地區,阿聯酋全國有多達109%的電腦受到病毒的危害。埃及官員說,他們事先向政府機關、銀行和其他大型單位發出了警報,要求他們在病毒發作期間不要進入因特網,但仍然損失慘重。

俄羅斯26日有10多萬台電腦在病毒的攻擊下癱瘓,涉及120多家公司和機構,其中包括莫斯科的多家政府機構、廣播電視公司和報社等。世界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病毒的影響。

在發達國家,反病毒軟件使用比較廣泛,事前的預警也做得較好,因此其電腦係統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不過,仍有大量個人用戶的電腦受到病毒攻擊。設在美國卡耐基梅農大學的電腦應急反應小組說,美國已收到2328台電腦受襲擊的報告,而實際數字將比這大得多。

電腦病毒是一種特殊編製的計算機程序,能攪亂、改變或摧毀計算機中的軟件,輕則給計算機用戶們開個玩笑,重則使整個計算機網絡癱瘓,使用戶們的心血付諸東流。電腦病毒通過軟盤、計算機網絡等途徑傳播。計算機病毒的傳染性極強,隻要你的計算機同其他計算機聯網,或者使用新的軟件,計算機病毒就可能不知不覺地到你的計算機中安家落戶,等待時機給你搗亂一通。

據英國《金融時報》1998年2月報道,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計算機病毒達到1.8萬種左右。在過去18個月中,世界範圍內新發現的計算機病毒數量幾乎翻了一番,每個月新發現的計算機病毒數量平均從200種上升到500種左右。隨著因特網的迅速普及,電子函件正成為計算機病毒傳播的主要渠道。據國際計算機安全協會估計,目前計算機病毒中約有1/3以上都是通過電子函件而得到傳播的。利用電子函件渠道傳播計算機病毒隱蔽性強,經常令人防不勝防。

另外,近一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病毒製造者開始將目標對準了包含在一些大型應用軟件中的指令說明程序(即“宏”)。這些程序的易破壞性,給病毒製造者們提供了可乘之機。據介紹,在微軟公司的文字處理和表格處理等流行辦公軟件中,宏病毒迅速增加,是目前新病毒中發展最快的種類。國際計算機安全協會介紹說,目前在美國最流行的10種計算機病毒中,有4種屬於此類,而在兩年前根本沒有類似病毒。

第一種計算機病毒發現於1987年,那一年共發現了3種計算機病毒。據美國塞塔斯國際公司統計,北美洲計算機病毒的種類每4個月就翻一番。該公司估計,一台計算機遭病毒徹底破壞後僅修複用的“醫療費”就約為250美元,如果計算機存儲的信息十分重要,損失則更慘重。1988年11月2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學生莫裏斯將自己設計的計算機病毒輸人美軍電腦係統,使6000多台計算機癱瘓達24小時之久,直接損失達1億美元。1990年5月,他因此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緩期執行。

95%的電腦病毒僅僅複製傳播自己而不造成大的危害,另外5。力的電腦病毒則破壞電腦中的文件、數據。按損害程度,電腦病毒可分為微小危害型、小危害型、中度危害型、大危害型、嚴重危害型和無限危害型。

微小危害型病毒,它發作時僅僅使用戶敲擊鍵盤時發出聲音,用戶花幾秒到幾分鍾就可清除;小危害型的代表是“黑色星期五”病毒,每當電腦日期出現星期五與13號恰逢一天時,它就會發作,破壞電腦中的文件,用戶需花半小時清除病毒、修複文件;中度危害型的代表是大名鼎鼎的“米開朗基羅”病毒,它每逢3月6日(文藝複興時代的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生日)發作,使電腦癱瘓,用戶不得不重新安裝軟件和備份數據,要使電腦恢複需幾個小時。

大危害型電腦病毒造成的損害很難挽回,其代表是“黑色複仇者”病毒,它不僅感染硬盤,而且還感染用戶的備份軟盤,用戶無法利用備份恢複電腦的正常狀態;嚴重危害型電腦病毒會不動聲色地修改用戶的數據,而用戶還誤以為電腦工作正常,受它感染期間工作全部付之東流;無限危害型電腦病毒能潛入計算機網絡中,竊取計算機的賬號和密碼供罪犯使用,由於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使用了計算機網絡,這類病毒的危害不可估量。

玩電腦的人常被電腦病毒擾得頭昏腦脹。除了病毒,電腦“特洛伊木馬”和“電腦臭蟲”也經常讓電腦用戶頭痛。

馬計是希臘傳說中的著名計策。一些電腦公司利用這一計策設計出了電腦“特洛伊木馬”,它們將一段特殊的程序隱藏在正常的電腦軟件中供人們免費使用,但當該軟件運行到一定時期後這段程序就會啟動,指令用戶必須購買該軟件的使用權,否則就會破壞用戶的電腦係統。1989年在世界上廣泛發行的“艾滋病信息軟盤”就是著名的一例電腦“特洛伊木馬”,該軟盤可幫助人們了解艾滋病的常識,但它在安裝後啟動90次就會發作,指令用戶購買使用權。電腦“特洛伊木馬”與電腦病毒的最大不同是其設計重點不在於傳染。

“電腦臭蟲”不是專門設計的,實際上是應用軟件中的設計缺陷造成的,幾乎所有複雜的應用軟件都有缺陷。有時這些缺陷會導致電腦工作失常,由於它們不是電腦病毒,也不傳染,因而人們戲稱它們為“電腦臭蟲”。抗電腦病毒軟件有時會診斷和清除電腦“特洛伊木馬”,但對於“電腦臭蟲”則視而不見,因為“電腦臭蟲”太多了。

電腦病毒、電腦“特洛伊木馬”和“電腦臭蟲”是隨著電腦普及而產生的新問題,它們的出現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診斷和清除電腦病毒領域誕生了一個新產業——抗電腦病毒軟件產業。專家認為,抗電腦病毒軟件與電腦病毒的鬥爭,如同抗生素與病毒的鬥爭一樣是長期和艱巨的。

專家認為,要預防計算機病毒,用戶應使用抗計算機病毒軟件防止感染,不要隨便交叉使用軟盤,不要使用沒有來源的軟件,不要主動向別的計算機傳送軟件。另外,用戶還應經常徹底檢查計算機各係統,發現病毒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隔離、封存檢測、消毒,以防病毒的擴散。計算機專家們認為,絕大多數計算機病毒是惡作劇的產物,它們的設計者們多是聰明伶俐的青少年,為了驗證自己的能力而與計算機較量。據悉目前這類電腦殺手已有了專門組織,他們勾結在一起,交流經驗,互享一些電腦機密。

計算機病毒這一世界新公害現已引起人們的髙度重視,科學家強烈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應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計算機病毒蔓延,打擊那些不負責任的計算機殺手。目前,美國已成立了電腦緊急反應小組,德國政府也有專門機構負責這方麵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