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機器人會比人聰明嗎(二)(1 / 3)

一篇古怪的小說

這是一篇僅有400字的超短篇小說,講述的情節純屬老生常談——類似的故事我們不知讀了多少:一位教授原先同意一位博士生畢業而最終未能讓他畢業。但這一名為《背叛》的平淡之作卻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甚至文學界的關注,因為它是美國一台電腦的處女作。創作時間是1998年3月。這一名為“布魯特斯1型的人工智能計算機係統由美國倫塞勒工學院的塞爾默布爾斯喬德及其同事研製成功。研究過程曆時8年,耗資達30萬美元。

布爾斯喬德說,“布魯特斯”1型電腦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腦作家。它可以一點一點地構思令人驚駭的情節,並且把它們用400個字表達出來。問題在於這種軟件不僅需要掌握名詞、主語和動詞之類的簡單問題,而且還必須處理身份、性格、場景、情緒甚至真實程度等更為複雜的問題。

對於電腦寫作來說,這篇小說是個曆史性的飛躍。在以往進行的這方麵的研究中,電腦寫出的故事隻包含幾個句子。英國科學促進會曾在基爾舉辦的一次科學節活動中展出過一篇電腦寫的小說。該小說全文隻有一個句子,講述的是一頭毛鼻袋熊收拾起它的袋子,像西伯利亞的變戲法藝人那樣出發尋找新的生活。另一篇電腦小說的始作者則辯解說,該小說有可能為廣播連續劇《弓箭手》提供劇情素材。不過,這兩篇小說都沒有涉及故事的細節和發生地點。

“布魯特斯”1型隻能寫作欺騙和邪惡等與背叛有關的內容。如果要用它生成一篇有關單戀、複仇、嫉妒甚至弑父等內容的小說,布爾斯喬德和他手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就需要重新設計與每一個主題相適應的數學公式。

研究人員介紹說,通過將特定的小說主題轉換成相應的數學算法可以“教會”計算機寫作。研究人員說,教會計算機寫小說,比教會計算機下國際象棋等更有益於計算機人工智能的研究。他們指出,計算機下棋隻涉及到對簡單符號的控製,而計算機寫小說所需要的“敘述”和“組織故事”的能力更能接近人類數據結構的本質。

雖然目前先進的電腦棋手已可以擊敗國際象棋冠軍,但計算機在寫小說方麵將永遠無法與卡夫卡、普羅斯特等小說大師們比肩。因為要寫作真正打動讀者的小說,必須能夠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不單單需要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敏銳的感覺能力,這對計算機來說是難做到的。

附:電腦小說《背叛》全文:背叛

作者布魯特斯1型

戴夫斯特賴維爾喜愛這所大學。他喜愛校園裏爬滿常春藤的鍾樓,那古色古香而又堅固的磚塊,還有那灑滿陽光的碧綠草坪和熱情的年輕人。使他感到欣慰的還有這樣一件事,即大學裏完全沒有商場上那些冷酷無情的考驗——但事實恰恰並非如此:做學問也要通過考試,而且有的考試與市場上的考驗一樣不留情麵。最好的例子就是論文答辯:為了取得博士學位,為了成為博士,博士生必須通過論文的口試。愛德華哈特教授就喜歡主持這樣的答辯考試。

戴夫迫切希望成為一名博士。但他需要讓三個人在他論文的第一頁上簽上他們的名字,這三個千金難買的簽名能夠證明他通過了答辯。其中一個簽名是哈特教授的。哈特常常對戴夫本人和其他人說,對於幫助戴夫實現他應該有的夢想,他感到很榮幸。

答辯之前,斯特賴維爾早早給哈特送去了他論文的倒數第二稿。哈特閱讀後告訴戴夫,論文水平絕對一流,答辯時他會很高興地在論文上簽名。在哈特那四壁擺滿書籍的辦公室裏,兩人甚至還握了手。戴夫注意到,哈特兩眼放光,充滿信賴,神情宛如慈父一般。

在答辯時,戴夫覺得自己流利地概括了論文的第三章。評審者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羅德曼教授提的,另一個是蒂爾博士提的。戴夫分別作了回答,並且顯然讓每個人都心悅誠服,再沒有人提出異議。

羅德曼教授簽了名。他把論文推給蒂爾,她也簽上了名字,接著便把本子推到了哈特跟前。哈特沒有動。

“愛德華?”羅德曼問道。

哈特仍然坐在那兒,毫無表情。戴夫感到有點眩暈。“愛德華,你打算簽名嗎?”

過後,哈特一個人呆在辦公室裏,坐在那張寬大的皮椅裏,他為戴夫未能通過答辯感到難過。他試圖想出幫助戴夫實現他夢想的辦法。

向宇宙最奇妙的現象進軍

沒有人能否認人類智能是宇宙間最奇妙的現象,也沒有人能解釋這一奇妙現象。而用人工模擬人的智能一旦時機成熟就立即成為科技前沿的重大課題。人工智能是用人工方法模擬人類智能的一種技術。它包括推理、學習和聯想三大智能要素。目前,人工智能的推理功能已獲突破,學習功能正在研究之中,聯想功能尚處在探討階段。現有的計算機技術已充分實現了人類左腦的邏輯推理功能,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步是模仿人類右腦的模糊處理能力和整個大腦的並行化處理(同時處理大量信息)功能。人工智能將在邏輯推理計算機、模糊計算機和神經網絡計算機三者的基礎上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