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機器人會比人聰明嗎(二)(2 / 3)

實現人工智能必須雙管齊下,一是利用現有的計算機技術模擬人工智能,這是實現人工智能的必要準備;二是利用一種全新的技術實現信息處理的模糊化和網絡化,這是實現人工智能的根本途徑。利用現有的技術模擬人工智能已取得很多成果,現在絕大多數人工智能計算機均屬於這類產物。利用全新技術實現人工智能的工作剛剛起步,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光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上。1990年1月29日,美國貝爾實驗室宣布研製出世界第一台光計算機。它采用砷化鉀光學開關,運算速度每秒10億次。

為了實現人工智能,需要從生物學角度揭開人類思維之迷,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參考;需要從材料學角度研製適合的材料,為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研製提供基礎;還需要以信息技術作為主力軍,最終完成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目前,科學家已在研製模糊計算機和神經網絡計算機,並把希望寄托於光芯片和生物芯片上。專家認為,一個以人工智能為龍頭、以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智能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智能時代將是成熟的知識經濟時代。

1982年,日本發起了為期10年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率先向人工智能發起進攻,令美國、歐洲等大吃一驚,生怕日本人搶占了製高點。然而日本人太低估人工智能的難度了,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在扔了上10億美元之後不得不不了了之。不過,美國、歐洲和日本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仍把人工智能作為重中之重。

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仍在絕大多數方麵領先,但是在個別方麵已被日本和歐洲超過。據1995年6月美國商業部的一份調查報告《對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技術的評估》,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正在下降。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地位的下降主要是因為國防預算中用於研究開發的費用被削減,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成果遲遲不能投入商業應用。美國國防部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資助者,國防方麵的研究經費減少將會大大影響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商用部門難以彌補國防研究開發費用的減少,由此可能降低美國的長期競爭力。

機器人——人類進一化的結局?

如果人工智能取得突破,那麼它應用最多的領域恐怕就是機器人了。1997年8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紀念日本機械學會創立10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著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和人工智能方麵的專家等22位世界知名學者預測說,20年內人同機器人自由交談將成為可能,在發達國家1/3以上的重勞動將由機器人來完成。“家庭用機器人”將在10~20年內開始上市銷售。他們當中有人還預測,“憑自己的判斷采取行動的機器人”將會問世,“用蛋白質等生物體組織製成的機器人”也將誕生。

托夫勒等人對機器人為人類服務的前景作出樂觀預測的同時,對於“高智能機器人”出現可能導致有人利用其犯罪的前景表示了優慮。他們強調從現在起就要著手預防“機器人所造成的危險”,應當製定一部“機器人法”。

1998年8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宣布研製出了一種能夠捕捉高速運動物體的機器人,它完全有可能靈巧地抓住蒼蠅。目前的工業機器人隻能根據計算機程序的安排完成固定作業,對靜止物體進行操作。有些智能機器人裝備了圖像處理係統,但它以電視技術為基礎,每秒隻能處理30個畫麵,每個畫麵的處理時間很難降到0.033秒以下,因此隻能操作速度緩慢的物體。

東京大學研製的新型機器人裝備有一套特殊攝像機,它隻有256個像素,清晰度僅為普通攝像機的0.1%。但其圖像處理速度比普通攝像機高30倍以上,單個畫麵處理時間僅為0.001秒,因而能緊密追蹤高速運動的物體。機器人內部的中央處理芯片對圖像信息進行實時處理,迅速驅動機器人的手臂,使其能夠捕捉到高速運動的目標。機器人的手掌和手指關節也采用了新技術,十分靈活。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進一步改善後,可使機器人靈巧到能抓住飛舞的蒼蠅、接住飛過來的棒球。更重要的是,它將可以從事更加複雜的工作,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

日本計劃從1998年開始著手研究開發可用於處理家務和照顧病人的人形智能機器人。這項為期5年的計劃將由政府出資,目的在於開發能夠用於日常生活、福利事業、醫療衛生等廣闊領域,並具有一定人工智能的人形機器人。日本製造科學技術中心、本田技研工業、法蘭克、川崎重工、富士通公司、鬆下公司、日立公司和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已組成了集科研、生產和教學為一體的集團,申請承擔這個“與人協調及共存型機器人係統研究開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