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能統治人嗎?
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鬥爭是個永恒的主題,實際上也反映了人類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擔憂。機器人能統治人嗎?人類永存是世界的主宰嗎?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人工造人隻是文學領域的一個幻想。但二戰之後,科學家們便開始考慮“人工造人”的問題。不經過任何自然程序就製造出一個類似於人的生物,這一課題引起了兩位數學家的興趣,他們分別是美國的約翰“馮“諾伊曼和英國的艾倫圖靈。馮諾伊曼對人腦和計算機的各個組成部分和組織結構分別進行了認真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計算機存儲器和程序的概念。這可以被看作是今日計算機的竭頭。
計算機轉向思維機器的第二步是由艾倫“圖靈邁出的。這位計算機先鋒曾在二戰期間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成功地破譯了德國人發明的通信密碼。艾倫圖靈因為1950年10月在《創意》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而獲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稱號。艾倫“圖靈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機器能夠思維嗎?”
據法國《世界報》1997年9月3日報道,巴黎第六大學計算機研究室的研究員讓夏爾波默羅爾認為:“圖靈在文章中一一駁斥了那些智能機器反對者的論點,這些觀點至今仍有現實意義。”艾倫圖靈認為,人工智能首先是一個軟件和信息編碼的問題。他在文章的最後建議開發有關國際象棋的程序,因為國際象棋一向被看作是髙級智力遊戲。如今,國際象棋程序出現幾年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深藍”便擊敗了國際特級大師卡斯珀羅夫。此舉表明,計算機程序“能夠產生一些表麵上看起來是智能的效果”。
讓夏爾波默羅爾說:“在製造某些專業化的機器時,人工智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那些寫了郵政編碼的信件就是通過能夠識別數字的機器來處理的;某些醫院已經開始用機器人來發送藥品;能夠讀取支票信息的機器也已問世。問題是這一切能不能叫作人工智能。”
然而,令人工智能專家頭疼的是,光靠存儲器和程序還不能解決思維和智能領域所有的問題,代碼也不是一把萬能鑰匙。目前在人工智能方麵雖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學習方麵。還是拿“深藍”來說,它想要提高水平,惟一的辦法就是讓程序設計員修改有關數據。
為了讓“人工造人”的神話變成現實,科學家們不再滿足於“模仿”人的思維方式,而是想方設法“確定人類的思維模式”:即弄清大腦中的1000多億個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
讓夏爾波默羅爾說:“目前大家的想法是,研製出一些能夠自我豐富的係統。例如,將機器人與一部百科全書相連,這樣它就‘懂得’了許多事情。但是為了讓它能夠打開窗戶換一下新鮮空氣,就必需有一些程序能夠讓它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識來作出判斷。這是難點所在。”
學習和掌握知識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要讓機器也這樣做就相當困難了。當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想法不再能夠解釋周圍世界的時候,他就會去改變它,他也因此而成熟起來。這一神秘的變化對於沒有創造力的計算機來說,實在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不過,有關的程序仍在不斷取得進展。在向機器說明人類是如何理解事物這方麵,人們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一些革命性的軟件不斷問世。例如,美國人道格拉斯萊納特設計的軟件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軟件能夠按照自然淘汰的法則自己修改所貯存的內容和規則。在智能機器和程序的設計方麵,雖然未能取得突破,但每天都在取得進步。
在計算機領域,機器人仍然是機器,並不具有生命,但是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等的巨大突破卻可能使人們設計創造出具有生命、甚至具有智能的東西。現在的生物技術已使人們相信,將來人們完全可以把不同的基因加以組合,然後在生物工廠中利用這些基苗繁殖細胞,然後生長出一個具有生命的東西。如果把人類智能的基因植人其中,那麼這個東兩就具有了智能。更讓人擔憂的是,有機體完全可以同無機體結合在一起,在動物身上植人芯片已不稀奇。1998年8月21日,英國裏丁大學的一位電子學教授凱萬沃威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芯片植入體內的人。這個植人胳膊的芯片長23毫米、寬3毫米,外層裹有一層玻璃,它可以接收外界傳來的信號,能探測體內信號,並能向外發射信號。它可存貯有關植入者的個人信息,在設有電子保護係統的地方,計算機可以根據體內芯片發出無線電波查明植入者的身份,決定是否放行。
機器將可能與人體結合在一起,有未來學家預測,未來將微型超級計算機植入人腦也可能變成現實,那時人到底是機器還是人,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