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八章 人無遠慮(1 / 3)

人無遠慮,必有近優。糧食問題、人口問題、自然災害、天外來客的襲擊等等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新世紀我們還能吃得飽嗎

第72條忠告: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耕地的減少,特別是南北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糧食安全問題變得愈發嚴重,並呈惡化之勢。現在全世界因缺糧而備受折磨的人有8億多。世界糧食前景不容樂觀。

第73條忠告:和平、穩定及有利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是保證糧食安全的必要基礎。

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隨著全世界人口飛速增長,地球上的耕地數量有限,未來人類能否養活自己成為全人類關注的問題。目前世界上的主流觀點認為未來人類能夠養活自己,向科技進步要糧食以及控製人口增長是解決糧食問題的根本途徑。當然,這並不否認人口增長和環境惡化帶來的糧食危機。實際上這種危機已引起人們的警覺。

美國《未來學家》雙月刊1998年1~2月號發表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一篇題為《糧食短缺:環境向人們發出的警鍾》的文章。他認為,土地的退化正導致糧食短缺,許多國家提高糧食產量的努力如今也受到缺水的製約。直到最近,人們在糧食歉收時尚可求助於三座儲備庫:根據計劃進行休耕的耕地、儲備的多餘糧食和用於喂養畜禽和魚群的約占世界糧食總產量1/3的那部分糧食。現在,前兩個儲備庫已基本消失。一旦發生世界性糧食危機,尚可利州的就是用作飼料的那部分糧食,但動用這一部分儲備要困難得多。

數十年來的環境惡化現象如果無限期地發展下去,最終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迄今為止,環境遭到破壞給經濟造成的絕大部分影響都是局部性的:不少地區由於過度捕撈而導致漁業崩潰;熱帶國家濫伐森林導致木材出口減少;土壤侵蝕致使耕地荒蕪。但是隨著環境遭到破壞的規模日益擴夭,它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

糧食出現短缺

許多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土地的退化正導致糧食發生短缺。例如,由於過度捕撈和汙染造成的侵害,海洋捕魚量繼由1950年的1900萬噸上升到1989年的8900萬噸以後幾乎沒有任何增長。1950年至1990年期間,耕地生產能力的年增長幅度都在2%以上,但是1990年至1995年期間,生產能力的增長幅度竟降至幾乎不足1%,大大低於需求的增長。

糧食短缺可能給世人敲響了早就應該敲響的環境警鍾。糧食價格上漲也許表明,當務之急是要在政治動蕩激化到致使經濟不再能發展的程度之前扭轉環境退化的趨勢。

確保下一代有足夠的糧食不再隻是一個農業問題。在糧食和人口之間實現平衡不但取決於農民,而且取決於計劃生育工作者。同農業部門製定的政策一樣,能源部門製定的影響未來氣候穩定的政策也將對下一代的糧食供給安全問題產生同樣的影響。

在確保未來糧食供應和建立環境方麵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的努力中,最困難的兩點在於使人口和氣候保持穩定。前者取決於人類生育行為的革命;後者取決於全球能源經濟的調整。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整整一代人為之奮鬥,而我們這一代人卻必須同時努力解決這兩個問題。此外,建立環境方麵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還依賴於扭轉濫伐森林的趨勢,阻止動植物物種的消失,以及使漁業資源、地下蓄水層和土壤保持穩定。

在當今人均海產品捕撈量和糧食產量日趨下降的世界上,也許已經到了對人口政策重新作出評價的時候了。例如,一些國家的政府麵對糧食生產和供應日益惡化的狀況,也許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即一對夫婦從道德上來講是否有生育兩個以上孩子(多於自身繁衍的數目)的理由。

世界已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小小的一步,約有32個國家實現了人口穩定——除日本以外,所有這些國家都位於歐洲。這些國家約占世界人口的14%,它們清楚地表明,實現人口穩定是可能的。

保持氣候穩定意味著要減少碳的排放,從而要減少礦物燃料的燃燒。考慮到85%的商業能源來自礦物燃料,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以太陽能/氫能為基礎的經濟的輪廓已開始顯現,它很可能取代現今以礦物燃料為基礎的經濟。大規模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的優點已開始顯現出來。盡管同礦物燃料的使用相比,風力發電的規模仍然很小,但它正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太陽能電池的使用也在以同樣的速度迅速增多。

減少碳排放量的第二個重要機會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繼本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以後,提髙能源使用效率獲得的收益是巨大的,但是這種收益在最近幾年卻不斷減少。對碳排放實行征稅(通過減少所得稅予以補償)盡管隻是部分地反映了因燃燒礦物燃料而引起的空氣汙染、酸雨和氣候失調所付出的代價,但是這種做法不但將加速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麵的投資,而且將加速在太陽能和風能開發方麵的投資。

日本也許是成功地對耕地實施保護的最好範例。它運用土地使用分區製來保護稻田,這種傾向可以從散布在東京市郊成千上萬塊小小的稻田裏看出來。由於日本非常堅定地保護水稻生產所需要的土地,因而它在主食方麵一直能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