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通過分區製或對耕地轉用實行高額征稅以防止把耕地轉向非農用途以外,要確保未來糧食供給安全還取決於減少風蝕或水蝕導致的表土的流失。在麵臨糧食短缺的世界上,今天因為侵蝕而流失的每一噸表士都威脅到下一代的糧食供給安全。美國憑借其製定的水土保護儲備計劃而成為這方麵的帶頭人,其中包括鼓勵把可能遭受嚴重侵蝕的耕地轉變成草地,並在它演變成荒原之前把它改造成牧場。如果農民在其土地上出現了嚴重的土壤侵蝕現象而又不采納已經批準的保護管理計劃,那麼保護儲備計劃還將剝奪他們從任何政府計劃中受益的權利。
同土地一樣,水也正被轉向非農方麵的用途。許多國家提高糧食產量的努力如今已受到缺水的製約,所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已成為糧食增產的關鍵問題。向用水市場轉變就是要求用戶支付用水的全部成本,它將會促使人們在提高用水效率方麵進行大量投資。向農民、工業部門和城市居民免費供水或以名義成本提供用水的常規做法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
盡量節儉地使用供水以滿足未來的糧食生產需求意味著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並向這一領域的標兵以色列所取得的成就看齊。“土地生產效率”這個詞早已成為我們經常使用的詞彙,它是我們按公頃衡量產量的標尺。但是“水生產效率”這個詞幾乎還從來沒有聽說過。等到它也成為我們日常使用的詞彙的時候,缺水將給我們的將來蒙上陰影。
向科技要糧
一些專家預計,在今後25年中全球糧食平均產量要由目前的每公頃近3噸上升到4噸才能滿足全球人口增長的需要。英國洛桑農業實驗中心的專家們認為隻有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解決糧食增產這一難題。1996年秋天,本書作者作為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采訪了這一研究機構。
英國洛桑農業實驗中心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農業研究機構之一,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塊實驗田,迄今科學家已在它上麵連續實驗了153年。該實驗中心副總裁斯蒂芬詹姆斯先生對記者說:“依靠科技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並不像有些科幻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在工廠中直接生產糧食,盡管未來基因技術的發展能夠實驗這一夢想,但用它解決目前的糧食危機並不現實。”
詹姆斯認為,糧食生產實際上是植物采集太陽能將其轉變成可食用物質的過程,在世界耕地有限的前提下,要增加糧食產量必須提高農作物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解決這一問題隻能利用目前已具備或即將具備的技術手段。
據介紹,這家實驗中心已將解決人類麵臨的糧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科研課題,並從1995年開始實施“農業綜合研究5年計劃”。該計劃分為4大研究方向,即提高糧食產量、農作物的綜合保護、可持續糧食生產係統和農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該計劃認為,提高糧食產量的基礎是培育糧食優良品種。
這家實驗中心認為,最近幾十年糧食產量的提高主要是來自主要農作物品種的改良,今後一段時間增加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仍然是改良主要農作物品種。另外,發現和培育新的糧食品種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補充。品種改良的重要技術手段是基因技術。
針對目前對21世紀人類能否養活自己的爭論,洛桑農業實驗中心總裁本米夫林認為,人類麵臨的糧食問題是非常嚴峻的,盡管10至20年內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解決糧食產量問題,但解決糧食問題還需要人們在糧食儲備、商業流通和政策方麵進行積極配合,隻有各方麵都得到妥善解決,人類在下世紀才能解除後顧之憂。
1998年2月23日,美國美聯社發表報道指出,生態學家康韋說世界需要“雙重綠色革命”,認為現在的綠色革命既要提高產量又要對環境有益。
戈登康韋1961年作為生態學工作者去北婆羅洲工作,當時“綠色革命”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幫助用噴灑了農藥的新品種高產作物供養全世界。現在,隨著糧食產量下降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這位擔任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的生態學家說,為了21世紀,世界需要“雙重綠色革命”。
康韋說:“我們想再次體味綠色革命的成功一一綠色是綠油油的麥田和稻田。但現在的綠色革命必須對環境有益,所以綠色革命必須是對環境有益的綠色革命。”他說,這意味著培育可以在貧瘠土地上茁壯成長的作物,提高水土保持技術,在科學家與農民之間建立真正的夥伴關係。
由於在60年代初的開拓性工作,現年59歲的康韋是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研究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和幫助窮人的關鍵人物。這位英國人年輕時代在北婆羅洲(現為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開始工作時曾認定,由於經常噴灑農藥殺死了害蟲的天敵,因而這些害蟲大肆破壞可可樹。因此,根據康韋的建議,停止噴灑農藥。不到一年,通過利用諸如蠅類和蜂類害蟲的天敵等捕食,並非常有限地噴灑農藥,所有主要的害蟲都得到了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