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 重大交通事故(3 / 3)

來自美國國家髙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的數據表明,雖然夜間行駛時間隻占總行駛時間的大約1/4,交通死亡事故的數字卻超過總數的一半。

為了使飛機更安全

1.用軍用技術提高民用飛機安全性。

1998年4月,英國航空公司正式啟用首架采用巡航導彈技術的客機。這種軍用技術主要幫助巡航導彈在擊中目標前保持近地麵飛行,用在民用客機上,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飛機發生撞上高山等障礙物之類的意外事故。新技術通過對從多種渠道獲得的數據進行集中分析,為飛機駕駛員提供有關預警信息。這些數據包括衛星拍攝的地形資料以及飛機導航係統提供的飛機飛行狀況數據。最終,飛機駕駛艙中特製的顯示盤上會顯示出飛機在計算機地形圖上的確切位置。顯示盤以不同的顏色和圖形來表示高山等危險地形,以提醒駕駛員注意。這一新技術將成為英國航空公司所有新客機的標準配置。另外,一些已經服役多年的飛機,也將逐步裝配上該技術。

2.用軟件使飛機更安全。

1997年8月,英國科學家研製成功一種使飛機設計得更安全的軟件,利用它輔助設計而成的飛機,可在緊急情況下減少乘客的傷亡。英國格林尼治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與世界各大飛機製造商合作,花費了6年時間研製成功了這種設計軟件。它采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可分析飛機在緊急情況下各種可能發生的事件以及乘客的各種反應,並將這些因素綜合考慮,分析出飛機哪些部位設計得不合理,哪些部位易造成阻塞,座位分布是否合理等。

使用這種軟件時,設計人員將飛機的電腦設計圖輸人電腦中,並將乘客的人數、年齡分布、性別、體力等情況輸入電腦中,然後該軟件就會得出最安全的設計方案。

飛機失事大都發生在起飛和降落階段,許多情況下失事後飛機中的乘客尚沒有死亡,但由於飛機起火或進水,而乘客又無法及時逃離飛機而發生傷亡。按要求乘客應在飛機著陸後90秒內逃離飛機,為了檢測飛機的這一指標,廠家通常需要進行實地實驗,這種實驗成本髙、效率低,無法模擬飛機失事下的各種情況。而利用這種軟件則克服了這些缺點。

重大自然災害

第77條忠告:地震、火山爆發、水災、旱災、風災、火災一一這些重大自然災害決不會因知識經濟時代的來到而離去,21世紀的人類仍將麵臨這些重大自然災害之苦。

多災多難的地球

近幾十年來,世界範圍內災害造成的危害有擴大的趨勢。據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秘書處統計,近30年來,全世界發生的地震、山體滑坡、水災、熱帶風暴和旱災等自然災害造成了至少300萬人死亡,平均每年給世界經濟造成的損失在4400億美元左右。全球目前有近1/4的人口生活在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自1960年以來,全世界每年遭災人數平均增加6%。1998年就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據德國環球保險公司統計,這一年,出現了一些全球性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了5萬人死亡。1998年死亡人數在近幾十年發生的自然災害中居第4位。1997年,全世界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是1.3萬。

90年代末的幾年,全世界發生水災比其他自然災害增加的數量更多。據總部設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道事務部1997年10月8日發表的一項關於“從水災到旱災”的報告統計,1996年全球水災頻繁,造成曆年來最嚴重的損失。1991年至1995年間,世界水災造成的損失約2030億美元,約占所有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半。此外,旱災也正在日益威脅地球的生存,據統計,全球荒漠化土地已達30多億公頃,每年造成42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996年幹旱又奪去了7.4萬人的生命。荒漠已侵襲了全球1/4的土地,威脅到了10億人的生存。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濫伐森林和城區的快速發展。

當今城市遭受水災危害最為頻繁,人口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是引起這種災害的主要因素。據預計,到2000年,世界60億人口中的一半將在城市生活,這使城市和城市居民更容易受到洪水、地震、颶風、滑坡、火山爆發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威脅。

到本世紀末,世界絕大多數大城市將在發展中國家。從現在到2025年,發展中國家城市數量將占世界總數的80。麼。城市貧民區人口密集、簡陋房屋建築過分集中都是構成城市易受自然災害危害的因素。此外,城市土地吸水少,空間小,建築工程阻礙排水係統暢通,這些也都是造成水災的人為因素。如發生地震,80。4的死亡者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在沿海城市,颶風常常摧毀不牢固的房屋,造成大批人員傷亡。

全世界攜手減災

現今人們不可能防止地震、火山爆發、颶風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可以努力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首先是每個城市應製定防災規劃,建立防禦自然災害的有效警報、排澇和救災係統,使防災成為城市發展規劃的一部分。此外,地方政府應向易受自然災害威脅的地區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加強防災工作。

為了喚起國際社會和人類自己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地方和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作為他們工作計劃的一部分、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采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布國際減災十年從1990年1月1日開始,並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災日。

1997年10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就“國際減災日”發表講話,呼籲各國繼續加強防災意識、增進國際間的合作,為在21世紀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而努力。

1998年3月12日,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秘書處宣布該組織準備實施一項旨在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預防和減少地震災害的行動計劃。這項名為“城市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的行動計劃的目的是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地區發生地震之後,能夠在12至48小時內立即采取救援行動,以盡可能減少居民的傷亡和財產損失。該計劃準備在兩年內(1998?1999)幫助埃塞俄比亞、智利、印度尼西亞、厄瓜多爾、土耳其、馬其頓、烏茲另1]克斯坦、墨西哥和中國等9個國家的9個城市(中國的自貢市)預防和減少地震造成的危害。計劃實施的方法是:一方麵幫助有關城市製訂預防和救援計劃,向居民宣傳減輕地震災害的知識,同時向這些城市當局提供救援技術援助。此計劃的實施將由日本政府提供資金,並由設在日本、法國和美國的三個國際科研單位提供技術援助。

1998年9月11日,在德國波茨坦舉行的建立預警係統和減少自然災害國際會議通過宣言呼籲各國積極利用自然災害預警係統來防災減災,認為這是減少災害的最有效、最實際的手段。來自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的370位與會專家認為,災害預警係統涉及多種學科、多種領域,隻有政府部門從人力物力等方麵積極配合,預警係統才能充分發揮其防災減災的作用。他們還指出,各國應該認真總結防災減災經驗,開發和運用災害預警技術,同時在災害預警係統技術的研究利用方麵進行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