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條忠告:我們不能樂觀地排除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性。要防止這一大災變的發生,首先應探測和跟蹤有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體。其次是設法從地麵或在航天器上發射巨型導彈摧毀或使這些天體改變運行方向。最下策是,讓負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宇航員駕飛船去攔擊這些天體,用核地雷把它們炸毀。
恐龍的突然滅絕
1億多年前,不可一世的恐龍獨霸地球,而6500萬年前,恐龍突然從水中、地上和空中消失了,消失地是那麼不可思議。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很多,其中比較廣為接受的是行星撞擊說。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至20千米的小行星突然撞擊地球,該小行星撞擊地麵之際產生的衝擊能量相當於1994年7月間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21塊碎片撞擊木星表麵時釋放出來的能量總和的1萬至5萬倍。由此掀起幾百億噸的塵埃,使得天地一片黑暗,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達6個月,大批動植物開始死亡。此後因塵埃遮住陽光全球持續低溫達10年之久,食量很大的恐龍因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而絕跡。
1989年,美國航天局的兩位科學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發現了一個巨大隕石坑,直徑在180至300千米之間。多種探測表明,這很可能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留下的痕跡。
彗木相撞
1994年7月16日格林尼治時間20時15分(北京時間17日4時15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第一塊碎片與木星相撞,並產生了一個明亮的火球,從而拉開了彗木相撞的序幕。
1994年7月22日格林尼治時間8時(北京時間22日16時)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第21塊也是最後一塊碎片撞擊木星,至此,這一舉世矚目的千年奇觀隨之落幕。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是由美國地質勘測署的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及其妻子卡羅林“蘇梅克在1993年3月與業餘天文愛好者戴維“列維共同發現的。2個月後,進一步觀測的結果確認,彗星在木星引力作用下分裂成碎片、在空間排列成一串閃亮珍珠形狀的碎片,碎片至少有21塊。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最初直徑大約為10千米,質量大約為5000億噸。由其分裂成的碎片以大約每小時21萬千米的速度落向木星,釋放出的總能量相當於40萬億噸炸藥爆炸產生的能量,瞬間產生高溫。當第七塊彗星碎片以時速21萬千米撞擊木星時,釋放出了相當於6萬億噸丁炸藥爆炸的能量,撞擊能量超出了地球上所有核彈爆炸的能量。撞擊掀起了巨大的蘑菇雲,在木星雲層上留下了黑色“疤痕”,成為從地球上對其觀測最容易辨別的視覺特征。彗木相撞所產生的效應,並不是在地球上的科學家所能理解的。因為我們無法在實驗室裏模擬出這麼高的星體運動速度。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在天體極端條件下產生的地球上無法遇到的爆震力學效應,即在碰撞的一瞬間沒有通過核能的途徑就把強大的能量直接轉化成光能、熱能等多種形式的能量。撞擊後在木星上形成的有一兩個地球大的暗斑,這相當於一顆蠶豆掉在地上即可形成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斑點。這種能量是難以想象的,我們的原子彈沒有這麼大的威力。
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曆史中,曾多次受到天外物體的撞擊。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是一顆小行星或彗星碰撞地球的結果。美國著名的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直徑達1200米、深180米,據認為是在2萬多年前一直徑25~80米的鐵隕石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撞擊形成的。有科學家指出,外來物體“造訪”地球還引起了“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地區遭到一顆直徑約為70米的隕星撞擊,引起的大爆炸摧毀了方圓2000平方千米內的所有樹木,使數以千計的馴鹿被燒死。
恐龍滅絕、通古斯事件以及美國的巴林傑隕石坑,迄今都沒有確切的結論。科學家對這次彗星和木星大碰撞的觀測有可能對諸如上述地球災變提出更為合理的解釋。這次碰撞表明,在太陽係內小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因此應研究如何避免“天外來客”的撞擊。
在全球天文學家的通力合作下,對彗木相撞的預報和觀測已獲得重大成果,天文學家首次對天體碰撞的預報成為現實。這表明,人類已掌握天體相撞的預報規律。這對於今後避免小行星、彗星碰撞地球的危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潛在的威脅
1997年4月20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台長李啟斌披露,我國科學家繼1997年1月20日在獅子座內首次發現近地小行星19973尺後,幾個月來,經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國22個天文台進行跟蹤觀測的最新資料表明: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距離地球軌道最近距離小於7.5萬千米,相當於地球到月球距離的1/5,僅比同步通信衛星約遠一倍。
19978小行星是世界上發現的第401顆近地小行星,也是我國發現的第一顆近地小行星。迄今,全世界共發現三顆極近地小行星,另外兩顆分別在1947年和1973年被發現。
由於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距離地球軌道近,引起世界各國天文學界的高度重視。有關分析顯示:19978尺軌道半長徑約為2億千米,直徑大約為1~2千米左右;近日距和遠日距分別為1.4億千米和2.6億千米。有關科學家指出,雖然這顆小行星的軌道距離地球軌道很近,但是,由於小行星和地球的運轉周期不同,兩者軌道不在同一平麵內,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和地球同時到達軌道相距最近處。
到1998年,在國際上已登記造冊的小行星共有約7000顆。俄羅斯天文學家1995年新發現小行星就達369顆。
人無遠慮
為了防止天體撞擊地球,目前科學家在考慮多種對策。
首先是探測和跟蹤有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體,把它編目入冊,做到心中有數。美國科學家正在設法建立一個空間警衛調查局,來監測靠近我們地球的小行星等天體的分布狀況。
其次是設法從地麵或在航天器上發射巨型導彈摧毀小行星,即使不將其摧毀也會迫其改變運行方向。這需要建造宇宙飛船,及時去“迎接”飛來的小行星或隕星。美國軍方甚至在討論用發射核導彈的辦法來改變這些天體的運行軌跡,使它們遠離地球而去。最差的一種情況是,讓負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宇航員駕飛船去攔擊小行星,並踏上小行星埋置核地雷,最後把小行星炸毀。
1996年2月17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用“德爾塔”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尼爾”小行星探測飛船。“尼爾”升空之後,先遠離地球飛到火星軌道之外,然後在1998年1月22日飛近地球,借助地球的引力作用,地麵控製係統此時使飛船加速,改變其軌道,最終在1999年3月到達距“厄洛斯”小行星32到48千米的近處對其進行科學探測。以古希臘神話中愛神厄洛斯命名的“厄洛斯”小行星長約40千米,是目前發現的數百顆近地小行星中的第二大小行星。“尼爾”飛船將主要探測“厄洛斯”的大小、形狀、體積、質量、重力場、磁場、旋轉狀態、表麵成分和地貌。科學家們希望,對這顆小行星的研究可以幫助人類了解近地小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地球等行星最初形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