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又是社會運動和發展的主要形式、主要載體。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按照馬克思的這個觀點,生產勞動本身孕育著社會曆史發展的一切萌芽,社會發展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勞動過程的逐步展開,是生產勞動發展的結果。因此,人的生產實踐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手段,社會發展的本質就是社會實踐,而生產實踐又是人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實踐形式。社會化小生產是紮根於中國社會文化土壤上的一種生產實踐形式,是與中國目前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一種生產實踐形式,同時又是能與社會化大生產二律和合、仍有著較大發展空間的一種生產實踐形式。

(一)社會化小生產紮根於厚實的傳統社會文化土壤

中國鄉村曆來有“男耕女織”、“農工相輔”的社會文化傳統,中國工業的起源在農村,直到近代以前,工業的主體也在農村。近代中國,機器工業開始建立的同時,農村中農民的家庭工業也在進一步發展,近代農村家庭工業以手工業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鄉村經濟改革帶來了鄉鎮企業的興起,許多農民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利用自家的空餘房屋或院落,組織家庭成員或適當雇用鄉村剩餘勞力,拾大工業之遺,補市場供應之缺,辦起了小型工廠。家庭工業的特點是規模小,投資少,資金周轉快,產品轉向也較快,經濟效益高,經營管理方便。家庭工業在中國鄉鎮企業中占相當比重,在豐富市場供應、滿足廣大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提高農民收入方麵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建設走了不少彎路,其中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片麵強調了社會化大生產,並把社會化大生產簡單理解為集中化、規模化、大型化的生產。因此,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追求著一種集中化、大型化的生產實踐形式,在鄉村也搞起了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並把家庭工業甚至家庭農業都看成是自然經濟的要素和維持小農經濟的穩定性的力量,認為它起了對抗機器大工業、延緩封建小農經濟瓦解的作用。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中國農村經濟幾十年沒有重大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改革勢頭洶湧,突破口首先是農業的生產責任製,而真正造成農村巨變的,卻是農村家庭工業、家族企業的發展。大多數家庭工業仍以農民家庭為生產單位,由家庭成員分工協作,其中一些行業具有明顯的曆史延續性,如浙江永康的小五金業、浙江海寧的編織業、浙江紹興的絲織業等,在近代就是繁盛的小五金和絲織產區,今天的農村家庭工業中,仍以小五金、織布、絲織印染等最為普遍。而溫州蒼南縣的標牌業、瑞安場橋鎮的羊毛衫工業、樂清柳市鎮的低壓電器業等等行業的股份合作製企業,最初大多孵化於家庭,並借助“掛戶經營”掛戶經營是指掛集體之牌,分散生產。形式得以發展。

這種以農民家庭為主要生產單位、以親緣地緣業緣為主要生產網絡的生產實踐形式何以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它是否像一般認為的那樣,具有生產規模狹小、生產技術落後、難以發展社會分工等特征?換言之,它是否是一種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組織形式?無可否認,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其規模一定會受到限製。但是,規模較小的生產,卻不一定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阻礙社會分工和生產技術的發展。

近代以前,中國農村最主要的家庭工業棉紡與絲織業中,就已經發生了社會分工。以浙江的嘉興、湖州為例,明清時這兩個地方的絲織業及其他手工業已相當繁盛。嘉興的濮院,在明初就已是“到處機聲說女紅”(方孝孺《泊舟幽湖詩》)。到明中葉,濮院更是“委巷之中,接屋連簷,機聲盈耳”(《濮川誌略》),“比戶操作,明動晦休,……為闔鎮恒業”(《濮院瑣誌卷一·地宇》)。絲綢業成了全鎮主要的經濟成分,為市民的“衣食之本”。除濮院外,還有王江涇、王店、新塍、魏塘、風涇等也都有絲織、棉紡的專業市鎮,另外還有以生產其他商品和進行農副產品加工的專業市鎮,如爐鎮,其“居民以冶鑄為業,爐火不絕,鎮以是名。釜鬵鍾鼎之製,大江之南鹹取焉”(《桐鄉縣誌·市鎮》),是當時江南鐵鍋生產與銷售的中心;石門鎮是油料加工業中心,有作坊與工場20家(《崇德縣誌·紀文》),以生產城鄉居民食油、照明油為主,產品有豆油、菜油、麻油、柏油等,大量銷往外地。

這些事實說明,農村家庭手工業可以直接發展為使用機器的家庭工業。也就是說,以家庭、家族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並不像過去人們認為的那樣無法容納生產力的發展。同時,這些事實也深刻說明,社會化小生產這樣一種生產實踐形式有著深厚堅實的傳統的經濟社會文化土壤。一些學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有的學者指出,溫州成功的秘訣可以歸納為“3M”,即群體創造性(massinitiativeness)、高度流動性(mobility)和市場(markets)與“1I”空隙(interstices)的結合。中國一位學者指出,“3M”是與毛澤東以後的時代溫州經濟的三大支柱,即家庭工業、推銷員和集鎮互相對應的,而這三大支柱在曆史上便相當繁榮。。

另外,根據學者研究,歐洲的工業化尤其是第一個工業社會(英國)的工業化也發端於家庭作坊式企業或“家庭工業製度”。家庭工業最初的組織形式多數屬於所謂“分散手工工場”,工人或小業主分散在自己的家裏,按照中間商的訂貨生產。。新的觀點把這種受歐洲農村家庭工業的興起推動的歐洲工業化浪潮稱為“原工業化”。“原工業化”這一概念,是1969年由美國人富蘭克林·門德爾斯在其博士學位論文《18世紀佛蘭德的工業化和人口壓力》中首次提出的。當時的原工業化主要是指“一種農業製造業活動的擴張”。1971年他撰寫《原工業化:工業化的第一階段》一文,為原工業化的概念作了修正與界定:原工業化的標誌不僅是傳統組織的,而且是市場導向的,主要是鄉村工業大量迅速增長,還伴隨著鄉村經濟的空間組織的變化。

(二)社會化小生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社會化小生產這樣一種生產實踐形式有著厚實的傳統經濟社會文化土壤,與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但它以後的發展前景如何,是否仍有著它的發展空間,是否完全會被社會化大生產所取代,或者說,家庭這一傳統的生產組織是否仍具有一種生產的功能,尤其是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及全球化浪潮席卷整個世界的今天,社會化小生產是否還有它的生命力,這正是我們這裏要討論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