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世事洞明,人情練達(2 / 2)

有一位國王,常為過去的錯誤而悔恨,為將來的前途而擔憂,整日鬱鬱寡歡,於是他派大臣四處尋找一個快樂的人,並把這個快樂的人帶回王宮。這位大臣四處尋找了好幾年,終於有一天,當他走進一個貧窮的村落時,聽到一個快樂的人在放聲歌唱。循著歌聲,他找到了正在田間犁地的農夫。

大臣問農夫:“你快樂嗎?”農夫回答:“我沒有一天不快樂。”

大臣喜出望外地把自己的使命和意圖告訴了農夫。農夫不禁大笑起來,他又說道:“我曾因為沒有鞋子而沮喪,直到我有一天在街上遇到了一個沒腳的人。”快樂是什麼?快樂就是珍惜你現在擁有的一切。快樂就是如此簡單。

有人為低工資而懊惱、憂鬱,猛然發現鄰居大嫂已經下崗失業,於是馬上又暗暗慶幸自己還有一份工作可以做,雖然工資低一些,但起碼沒有下崗失業,心情轉眼就好了起來。每個人總是看重自己的痛苦,而對別人的痛苦往往忽略不計。當自己痛苦不堪的時候,要是能夠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痛苦的程度就會大大減弱。教你一個快樂的辦法:當自己興高采烈的時候,應多向上比,越比越會進步;當自己苦惱鬱悶的時候,應多向下比,越比越會開心。

人生最可憐的事,不是生與死的訣別,而是當麵對自己所擁有的,卻不知道它是多麼的珍貴。從前有一個流浪漢,不知進取,每天隻知道手上拿著一個碗向人乞討度日,終於有一天,人們發現他潦倒而死。

他死後,隻剩下了他天天向人要飯的碗,有人看到了這個碗,覺得有些特別,帶回了家裏仔細研究才發現,原來流浪漢用來向人乞討的碗,竟是價值連城的古董。

我們應該多注意自己手中所捧的那隻碗,不要總是眼高手低,一味地羨慕別人,而忘了自己本身原有的價值。

傳統觀念和社會環境總是要求人們為將來犧牲現在。按照這種邏輯,采取這種態度生活,那就意味著沒有現在,隻有未來,不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遠回避幸福。因為我們所指望的將來的那一天一旦到來,也就成為那時的現在;而在那時的現在又要為那時的將來做準備。如此明日複明日,今天為將來,幸福豈不是永遠可望而不可及嗎?

當然,寄希望於未來,如果作為學習和工作上的奮鬥目標,期望生活改善,事業有成,這並不錯。人應該生活在希望中,以此來促使自己從消沉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但其實質仍是為了抓住現在的時光去做腳踏實地的努力,而不是回避現實去空想未來多麼美好。當那一天真的到來時,卻往往是平淡無奇的,不如想象的那麼美好。激動一時之後,又會麵臨新的矛盾和難題。這種把未來理想化的想法是脫離實際的幻想,所以我們應該生活在現時和希望中,而不能生活在對未來的幻想中。如果讓未來複未來,可望不可及的做法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循環和固定的生活方式,那就要改變這種病態,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因為它讓你放棄了現在。

生命隻有一次,每個人在世界上逗留的時間是如此短暫,振作起來、行動起來吧!抓住今天,關閉昨天和明天的大門,珍惜、利用好今天的時光。學會在現時中快樂地生活,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個人就能把可能被毀棄的一天變成有所收益的一天,“現在”永遠是行動的時候!

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一張期票,隻有今天才是擁有的現金!我們隻有這樣做,才算是選擇了一種自由的、充實的、愉快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出這樣的選擇,體現生命的意義和人生效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