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戰火續燃不熄——基諾斯山戰役、皮德納戰役接連上演;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西西裏奴隸起義即刻爆發……羅馬戰事接連不斷!
一、基諾斯山戰役
基諾斯山戰役是指公元前197年,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00—公元前197年)期間,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執政官率領的羅馬軍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軍隊在基諾斯山進行的一次大戰。
羅馬軍隊與馬其頓軍隊激戰
雙方實力旗鼓相當,各有2.5萬到2.6萬人。雙方先遣隊的突然遭遇,戰鬥打響。激戰中,羅馬軍2000名步兵與1500名騎兵飛馳來援,主力也從兵營出發,並編成三列橫隊。戰象在右翼前麵,輕裝步兵與騎兵從正麵與兩翼保障主力部隊。與此同時,馬其頓軍隊的主力也從兵營出發,在方陣尚未編成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衝向羅馬軍隊。在交戰中,羅馬軍隊以中隊戰鬥隊形戰勝馬其頓軍的亂作一團的方陣。馬其頓軍損失1.3萬人,傷亡近一半,羅馬軍僅損失700人。戰敗的馬其頓不得不與羅馬簽訂和約,和約規定小亞細亞、色雷斯及希臘等地的領地歸屬羅馬,馬其頓將陸軍縮減到5000人,並且失去了他們的艦隊。基諾斯山戰敗意味著馬其頓統治希臘的結束,希臘大部分領土成為羅馬屬地。
方陣作為一種古老的戰鬥陣形,使橫隊和縱隊整齊、攻防和進退有規律,並且便於盡可能多的兵力投入戰鬥,便於全線出擊,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利的因素。基諾斯山戰役中,羅馬軍隊運用了比方陣戰術靈活的中隊戰術,可自由地實施就地機動,正麵突擊與從兩翼和後方突擊可以很好地相配合。羅馬軍隊還巧妙地利用方陣缺口楔入並各個殲滅敵軍。編成三列橫隊的中隊戰鬥隊形,也有利於在交戰過程中隨時增加兵力。基諾斯山交戰表明軍事學術取得了新的發展。
二、皮德納戰役
皮德納戰役是指公元前168年6月22日至23日,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馬軍隊與馬其頓軍隊在皮德納(塞爾邁灣北岸古馬其頓城市)發生的戰鬥。
馬其頓軍隊4萬餘人,由柏修斯皇帝親自指揮,駐紮在城市郊外,以防止羅馬軍圍攻城市。羅馬執政官埃米利烏斯·保羅率領大約2.6萬羅馬軍隊,於6月21日逼近皮德納。第二天,馬其頓軍隊主動發起進攻,在馬其頓步兵方陣的猛烈突擊下,羅馬先頭部隊隻得後退以避其鋒。勝利在望的馬其頓軍隊興奮地沿起伏地形追擊羅馬軍隊,導致方陣戰鬥隊形發生混亂。羅馬軍統帥埃米利烏斯·保羅敏銳地發現了馬其頓軍戰鬥隊形的缺口,立即下令抓住時機對敵反擊。馬其頓軍隊的一時大意導致了最終的覆滅,2萬人戰死殺場,1.1萬人被俘。
皮德納交戰直接後果就是馬其頓的崩潰,並被羅馬軍隊洗劫一空。公元前148年馬其頓同伊庇魯斯、伊利裏亞一起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
三、西西裏奴隸起義
西西裏奴隸起義是指古代羅馬共和後期在西西裏島爆發的兩次大規模奴隸起義。當時西西裏是羅馬行省,奴隸占有製大莊園經濟占主體地位,奴隸不僅被殘酷的剝削,還要忍受種種虐待,因此不斷有奴隸起來反抗。
第一次起義爆發於公元前137年(一說公元前138年)。不堪奴隸主虐待的奴隸在恩那城首舉義旗,敘利亞籍奴隸攸努斯被起義者推舉為王。不久,與克裏昂領導的阿格裏琴托的奴隸起義隊伍聯合起來。奴隸們破壞的目標是奴隸主的莊園,對小農並不侵犯,因而大多數貧苦農民同情和支持起義者。據羅馬曆史學家狄奧多羅斯記敘,起義的奴隸勢力最勝時曾發展到20萬人。起義軍在兩位領袖的帶領下多次擊敗羅馬軍隊,攻占了西西裏東部和中部許多城市,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新敘利亞王國,還設置了民眾會和議事會。公元前132年,起義被羅馬執政官魯皮留殘酷鎮壓,克裏昂戰死沙場,另一位領袖攸努斯受傷被俘,後來死於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