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長生說:“養生的方法很多,有外丹、內丹、服氣、胎息、吐納、服餌、辟穀、存思、導引、行蹻、動功等等。這些學好了,都可以養生。”
悟宏說:“這麼多,我想學,但怕師父罵我。”
鄭長生說:“師父絕對不會罵你。養生術人人都要學,學會了養生術,身體養好了,才能夠念佛悟道呀。”
悟宏說:“也是哦。身體不好,就不能做早晚課,念佛經也不能集中精力了。”
鄭長生說:“你如果想學,我教你。”
悟宏說:“我什麼都不懂,我怕我不不好。”
鄭長生說:“這樣,你會靜坐修禪,那我教你最基礎的呼吸吐納法。”
悟宏一笑:“呼氣還要學呀,誰不會呀。”
鄭長生說:“呼吸誰都會,但我教的呼吸與別人的呼吸不同。你呼氣給我看看。”
悟宏為了讓鄭長生看清楚,特地深呼吸了一口長氣,胸腔鼓鼓的,弊了一段時間才大口地吐出來。
鄭長生說:“你這種呼吸方法不對。”
悟宏說:“不對,我一生下來就是這麼呼氣的。怎麼還不對了。”
鄭長生說:“你這種呼吸叫胸式呼吸法,你主要用胸腔在吸氣,是不是?”
悟宏又試了下,果然是胸腔在吸氣,他一吸氣,胸腔就鼓起來,一呼氣,胸腔就癟下去了。悟宏問:“那應該怎樣呼氣呢?”
鄭長生說:“應該用腹式呼吸。也就是用腹部進行呼吸。你試試看。”
悟宏用腹部試了試,一吸氣,腹部鼓起來,一呼氣,腹部癟下去了。
鄭長生說:“這樣才對。”
悟宏說:“這樣呼吸多累啊,萬一忘記了呢。”
鄭長生說:“隻要多練習,成為習慣後,就不會忘記了。以後靜坐練功都會這種腹式呼吸。”
悟宏說:“哦,我記起來了,大師兄教我們練氣功,也是這樣呼氣的,不過他沒說這是腹式呼吸。”
鄭長生說:“養生的腹式呼吸與氣功的腹式呼吸有一點不一樣。氣功的腹式呼吸是為了聚氣,主要將氣聚在小腹丹田處。我們養生的腹式呼吸主要是為了把內氣進行調整。我們的腹式呼吸有深呼吸、急呼吸、淺呼吸、間斷式呼吸和胎息幾種。”
鄭長生見悟宏聽得入神,有心教他。便又繼續講了下去:“深長呼吸主要是為了感覺到內氣的存在,可以激發髒腑氣機,排濁祛邪。急呼吸能強壯內氣。深呼吸練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練淺呼吸了,這時功力深了,不需要用深呼吸來調整內氣了。如果淺呼吸也收放自入了,就可以練習間斷式呼吸,到那個時候,身體像海綿那樣鬆透通透,呼吸就會出現間斷狀態了,這時內氣已經相當穩定和強壯了。”
悟宏聽鄭長生把最簡單的呼氣吸氣講得這麼玄,驚得合不攏嘴,好半天才問道:“那最厲害的是哪種?”
鄭長生說:“最高級的呼吸法是胎息。到那個時間,身體像網狀體通透空透了,皮膚呼吸能力提高了很多。隨著身體進一步健康,體內無用效耗也降低,日常生活也不需要那麼強壯的內氣去維持,所以呼吸自然就像貓走路一樣,變得很輕。”
鄭長生一下子教了這麼多,怕悟宏記不住,便不再往下說了,而是教導他從最基礎的深呼吸練起。
經過幾天的腹式呼吸練習,悟宏感到身體越來越輕,精神越來越好。他便又纏著鄭長生教他別的養生術。
鄭長生說:“道教的養生術很多,最基礎的除了呼吸吐納外,還有導引術。”
悟宏問:“導引術,什麼是導引術。”
因為鄭長生在導引術上受益最多,他的瘸腳因為練習導引術而恢複得很好了,所以他在導引術上練習得最多。他便想把導引術作為重點教給悟宏。
鄭長生邊示範邊介紹:“導引術是配合腹式呼吸法的一種養生術,指呼吸吐納、屈伸俯仰、活動關節。導引術不是簡單的動動手、動動腿,而是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運氣。”
悟宏一邊認真地聽著,一邊隨著鄭長生練習。他們的練習吸引了一些僧人和信徒的圍觀。
鄭長生繼續講解導引術練習的要領:“所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是說導引包括‘導氣’和‘引體’兩個方麵。在活動身體的同時進行呼吸吐納,既鍛煉了身體,又調理了氣息。練到最後,可以物我兩忘,隨心所欲。”
鄭長生的動作越來越快,或象虎躍,或象熊行,或似猿攀,讓人眼花繚亂,悟宏慚慚跟不來了,不一會便氣喘籲籲。可鄭長生象在靜坐一樣,聽不到一點喘氣的聲音。
鄭長生繼續講解:“導引術的要領就是通過動作,引導體內的真氣,按照一定的路線和順序進行周流,從而活形體、益血氣、除風邪、療百病,進而延年益壽。”
隨著鄭長生講完要領,他的一整套動作也演完了。當他停下來的時候,象大鍾一樣穩定,絲毫看不出來剛剛演了一大套動作的樣子。可悟宏就不行了,累得坐在地上,直擺手,叫著說:“我不行了,太累了。”
圍觀的眾人這才見識了鄭長生功夫,都暗地說:沒想到一個瘸道士,竟然有如此的功夫。
隨著悟宏跟著鄭長生練習養生術越來越長,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好。整天精神飽滿,紅光滿麵,氣力充裕,不管是修行誦經,他都認真刻苦,還是外出勞作,他都搶在前麵,爭做苦活累活。其他的僧人看在眼裏,都笑他偷偷是吃了什麼補藥,他笑著說:哪裏吃補藥,我是跟著長生師父練習養生術呢。
看到練習養生術竟有這樣的效果,寺內的一些僧人也來找鄭長生求教,要學習養生術。
住持空鑒大師佛法精深,開明大度,他對僧人修習養生術極其讚成,他還開導一些看不慣的和尚和信徒,他說:修行佛法是為了度人,我們要更好地修行佛法,沒有好的身體怎麼能行。養生術有利於身體,有利於我們修行,我們為什麼要反對呢?
就這樣,寺內的僧人和一些信徒也跟著鄭長生修習養生術,慢慢地,方圓百裏都知道了,宋山上的法泉寺有一位“瘸腳道士”、“跛足道人”。他不僅精通道術,還擅長養生術,人們都願意向他請教養生術。就連宜昌知府董大人有一次還微服來廟裏請教養生術。董大人那次來,表麵上是請教養生術,實際上是聽說鄭長生道術了得,前來求卦問前程的。鄭長生在張道人那裏學得了易經八卦,為董大人算了一副好卦,董大人高興地很,為功德箱裏多捐了十兩銀子。
鄭長生的養生術,不僅強壯了寺廟僧人的身體,可以更好地弘揚佛法,而且為寺廟帶來了更多的香客和供奉,從此鄭長生在寺內傳播道法和養生術,再也沒人說三道四了。
一天,鄭長生正在教寺內的僧人練習“鳴天鼓”時,一位不速之客來到了法泉寺。
這位不速之客不是別人,正是青寺林住持悟心。
見到悟心住持前來,法泉寺的眾僧感到十分驚訝。因為自從悟心當上青林寺住持後,從來沒有來過法泉寺了。雖然兩寺相距不過二十裏,但兩寺僧人很少往來、交流佛法。這次悟心住持冒然來訪,定是大事。
很快就有人通報了空鑒大師。
雖然悟心住持是晚輩,但貴為一寺住持,空鑒大師依然隆重接待。
在禪堂短暫交流後,悟心方丈說出了來意。聽說自從鄭長生在法泉寺教授養生術以來,法泉寺香火日旺,信徒逐漸增多,不僅信佛的前來禮佛,一些信道的前來切磋道藝,就連原來一些不信佛道的人也前來請教養生術。造成青林寺香火日漸稀少,供養越來越少,維持寺內開支都捉襟而肘,快維持不下去了,不僅沒有新弟子皈依,就連現有的幾個也萌生去意。這次悟心住持是來勸阻空鑒大師,讓他趕走鄭長生的。
悟心住持說明來意後,望著空鑒大師道:“佛法講究清心明靜,出世苦修。法泉寺內雖香火旺盛,但細看之下,佛不象佛,道不象道,在何體統?”
空鑒大師含笑作答:“佛陀修行是為渡化眾人,不入世怎麼渡人?世人都有佛性,隻是迷而未悟,如果佛陀這一點都容不下怎麼渡人呢?”
悟心住持無法作答,隻是強調:“修佛要我們不貪念肉身,我修佛幾十年,從來沒有聽說過養生能悟佛的。”
空鑒大師答:“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成道,你任何一種都修行過?即使你都修行過,還要你悟什麼?”
悟心住持說不出話來。
空鑒大師有意引導悟心,便說:“我們不如去看看鄭長生是怎麼教化的吧。”
這時,眾人正在鄭長生的指點下,練習“鳴天鼓”。
“鳴天鼓”很簡單,就是敲擊玉枕穴。大家兩手掩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腦後兩骨,發出響聲為宜。鄭長生邊教導邊指導一位僧人正式運作。
“鳴天鼓”是道教養生術中一種自我保健按摩按摩按摩的方法。勤加練習,可以使人體的經絡及腎氣得到疏通,調補腎元、強本固腎,扶正固本,特別是中老年人防治耳鳴、頭暈效果最好。
見到悟心師兄前來,鄭長生連忙行禮。把師兄引到廂房入座。
鄭長生知道師兄來者不善,雖然師兄沒有準許他在青林寺修行,但他也不以為意。法泉寺正好給了他機會,讓他得以傳授他的道法和養生術,他想這也是命中注定的吧。
悟心還是那幅模樣,有點看不起鄭長生。直接發問:“你看看,你把法泉寺搞成什麼樣子了。佛門本是清靜之地,這裏到處亂轟轟的,哪裏還能禮佛。”
鄭長生說:“佛性即人性。雖然現在嘈雜了一點,但隻要人人都學會了,自然就安心練功,對修佛也有好處。”
悟心說:“對修佛有什麼好處?練好了這幅臭皮囊有什麼用?”
鄭長生答:“修佛的隻能悟佛才能脫離輪回,如果我們不修行養生,在我們還沒有悟佛前,我們的生命就不在了,還怎麼悟佛呢?”
悟心沉思了,因為他現在就有這樣的問題,他雖貴為方丈,但在佛性上還沒有完全參悟。幾十年如一日的苦修和艱苦勞作,使他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他正在擔心還未悟佛前,他的身體就垮了。
見悟心還在猶豫,鄭長生繼續啟發他:“道教的養生術不僅用於道教弟子,對佛教弟子、對世上眾生都可以學習。學習養生術,可以強健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更好地悟法,更好地修行。何樂而不為呢?”
悟心有點動心了,他還不完全理解養生術,他問道:“那這個養生術到底講的是什麼呢?”
鄭長生見悟心師兄有點心動了,解釋道:“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使生命健康長壽的意思。我們的養生術就是通過守一、服食、內丹、起居等,使人的身心達到一種內外協調的狀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
見悟心專心聽著,鄭長生繼續往下說:“我們要想修行佛法,苦渡眾人,既要重視靜心修為,也要重視對身體的鍛煉和養護。不僅要身體好,更要精神愉快、內心平和,才能參悟佛法。”
鄭長生故意將養生的目的說到悟佛上,相信悟心師兄會感興趣的。
鄭長生繼續把佛教與道教相通的法理引到養生上:“道教養生與佛教悟法都有靜坐功,靜坐就是養生的一種。靜坐主要是內養,也就是修心、修德。我們內養主要有守一、存思、內丹,外修主要是鍛煉身體,強健體魄,常見的有導引、胎息、服食、外丹。我們在修習中講究內外兼修,形神共養。”
介紹完這些,鄭長生見悟心聽得很認真,便把最基礎的呼吸吐納、導引術等演練了一番,並且指點悟心進行了簡單的修習。
在練完一段導引術後,悟心有點半信半疑:“這個真的能延年益壽,增加修行?”
鄭長生說:“當然。隻有身體好了,我們才能靜心悟佛,不是嗎?”
悟心似有所悟,但嘴還是硬的:“你這點歪門邪道,我原來都知道,我才屑於練呢。”
說完,理也不理鄭長生,自顧自走了。鄭長生知道,悟心師兄貴為佛寺住持,向他請教養生術,傳出去不好聽。
雖然悟心嘴上這麼說,但回去後還是勤加練習,身體日漸好轉。並且要求寺廟僧人也加以修練,還專門派悟慧來法泉寺找鄭長生學習養生術,悟慧學有所成後,在青林寺也傳播養生術。此是後話。
悟心住持到法泉寺學習養生術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周圍都傳開了,人們都說:那個跛足道人的法術十分了得,連住持都找他去請教呢。甚至有的越傳越神,說跛足道人是天仙下凡,老祖轉世,前來渡化眾生的。
在教授養生術的同時,鄭長生也適時地傳授一些道學,用道法來引導人們悟道。
有一天,鄭長生正在練習導引術時,一個小和尚正在挑土。原來後麵的廂房要整修,需要些土。這個小和尚邊挑土邊嘀咕:為什麼又是我挑土。
鄭長生知道這是悟字輩的小師弟,名叫悟能。鄭長生叫住了他:“悟能師弟,有什麼抱怨的呢?”
悟能說:“每次都要挑這些土,挑都挑不完。唉,如果挑一擔金子就好了。”
鄭長生說:“挑一擔金子你就不抱怨了?”
悟能說:“我挑一擔金子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鄭長生問:“那你覺得是金子好還是泥土好呢?”
悟能答:“當然是金子好,傻子都知道。”
鄭長生說:“那既然是金子好,為什麼我們吃的稻穀隻能在泥土裏生長,金子裏可長不出稻穀來呀。”
悟能說不出話來。
鄭長生繼續說:“東西好不好,取決於它起什麼作用,取決於我們怎麼使用它。”
悟能好象懂了一些,他說:“難怪師兄們總是說我是笨蛋,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鄭長生說:“你是怎麼看你自己的呢,你也認為自己是笨蛋嗎?”
悟能說:“我不知道。”
鄭長生指著他挑著那堆土說:“這堆土如果放在這裏,無疑沒有作用。如果用來築牆,就發揮了他的作用。人也一樣,有沒有作用看把他放在哪裏,看怎麼用他。”
悟能似懂未懂的點了點頭。
鄭長生繼續說:“這堆土,如果用來築牆,隻是發揮了磚的作用。如果用來燒瓦,就有了雙倍的價格,如果用來燒碗碟,就有了五倍的價格,如果用來製作瓷器,就有了百倍的價格,如果用來製作國鼎,那就是天價了。所以有沒有作用,取決於你怎麼看待他。”
悟能馬上領悟過來了:“我懂了,雖然我挑土不行,但誦經誰也比不了我,每天都是我領讀呢。”
鄭長生笑了:“這就對了,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要善於發現長處,就培養、利用、發揮好他的長處,這樣就充分發揮了他的價值,就是國家之鼎了。”
有一段時間,鄭長生發現,法泉寺的香火差了很多,前來禮佛祈福的人越來越少了,向他討教養生術的人更少了。有一天,一個經常來請教養生術的年青人來寺廟給父母祈福後,馬上就要離開。鄭長生叫住他,問他是怎麼回事,原來還要來交流一下養生的效果的,怎麼這長時間沒來,這次來了還急急忙忙的離開呢?
那個年青人說:“道長,你還不知道吧,宋山腳下來了土匪。那土匪凶得很,成群結隊的,二三十人呢,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現在我們村裏的人都不敢出門。我是因為父母病重,才來為父母拜福祈壽的,不然我也不出門了。養生我現在也不練了,要是被山賊追上命都沒有了,還養什麼生呢?”
說完,急衝衝地就走了。
鄭長生一想,是啊,太平盛世,人們才想祈福養生,人處亂世隻要活命就行了,還談什麼悟佛修道呢?看來隻有等土匪走了,再來傳道送經了。
土匪擾民的消息越傳越多,人們不敢上山來拜佛了,寺廟的供養少了,連僧人也不敢下山去化緣了。最近接連發生了兩次僧人下山被土匪搶奪的事,土匪威脅說看是出家人才不傷命,若再下山犯險就不客氣了。
整個寺廟籠罩在一片灰暗之中,沒有香客來,死氣沉沉的。雖然早晚課照常,但整天廟門緊閉,惟恐土匪上山來。沒有了信徒的供養,寺廟連吃的米油都快沒有了。
在沒有傳道時候,鄭長生經常與住持空鑒大師交流佛法。
這天,兩人正在禪房裏靜修,知客僧來報說寺裏存的米僅能吃三天了。
空鑒大師說:“米少了,就煮稀粥,米沒了,就吃野菜。”
鄭長生知道寺裏的稀粥已經稀得不能再稀了,野菜也不能天天吃,前一陣有僧人吃了不潔野菜而生病了。
鄭長生問空鑒大師:“山下土匪擾民,我們就這麼看著?”
空鑒大師說:“出家人四大皆空,不參與俗事。當前是困難一些,但忍忍就過去了。”
鄭長生說:“我們修佛悟道,本就是要渡己渡人,如果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那豈不有違修行的本意。”
空鑒大師說:“驅匪本不是佛門的事,應該是官府的責任才對。”
鄭長生說:“平時信徒前來燒香拜佛,總是祈禱佛陀保佑,現在需要佛陀保佑的時候又看不到佛陀,那他們以後還拜不拜佛呢?”
空鑒大師不語。
鄭長生說:“宋山是我的家鄉,本是清靜養生之所,人們刀耕火種,自娛自樂,安居樂業,自古就是太平安祥之地。如果任由山賊猖獗,那這一方淨土就從此不得安寧了。我們在這裏修行,今後也不想清靜了。如果我們躲在寺廟,苟且偷生,還怎麼渡化他人呢?”
鄭長生決定下山去驅匪。
聽說鄭長生要去驅匪,僧人都反對。有的說:你隻一個人,並且還瘸了一隻腳,山賊有二三十人,並且還有刀槍劍戟,你怎麼鬥得過別人。有的說:那山賊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你一道士,又沒什麼法術,肯定趕不走的。有的說:你安心在寺廟裏修行就可以了,等山賊搶得多了,官兵自然會來驅匪的。總之,說什麼的都有,他們都認為出家人就應該老老實實修行,不要去驅什麼土匪。
鄭長生感謝了眾人的好意。他說:出家修行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天下太平時,寺廟享受信徒供養,現在信眾有難,我們豈能置之身外。我下山驅匪,是上天的旨意,也是給我現成的功德。如我驅匪成功,自是佛陀助力的結果。如我驅匪不成,是我修行不夠。
見鄭長生如此一說,眾僧不便阻攔。隻好再三叮囑,送他下山去了。
鄭長生下得山來,果然到處都是土匪掠奪的痕跡。原來美麗祥和的村莊,此刻垃圾遍地,土匪燒房子的火種到處都是。原來人來人往的集市,此刻家家關門閉戶,連小孩的哭聲都沒有。
鄭長生在村莊裏走過,一個人都沒有。人人都躲在家裏,不敢發出一點響動。鄭長生到處找不到人,隻好來到三叔鄭大福家裏去。
三叔家依然關門閉鎖。鄭長生敲了半天門,才開了一條小縫。隻見鄭長平從屋裏探出腦袋來。鄭長平見到鄭長生,連忙問:“現在怎麼下山來了?”說完急忙往兩側看了看,見沒人。忙把鄭長生拉進屋裏,關上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