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氣勢磅礴,震撼人心——演講和致辭時的身體語言密碼(2 / 3)

經驗表明,手勢的運用要注意適當有節。手勢是內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應是生硬的做作。做手勢是為了幫助表情達意,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純屬畫蛇添足。有的演講者認為有手勢比無手勢好,手勢多比手勢少好,何況手勢還能掩飾自己緊張的情緒呢。這實際上是誤解,令人眼花繚亂的手勢隻能顯露出自己的慌亂和無禮,別無任何意義。

有的學者說:“為了強調某個重要的觀點,手勢能縮短你和聽眾之間的距離。”演講時采用的手勢應與談話的主題相適應,打手勢也要注意空間的大小。同時,談演講者也應該明確對方手勢的含義。平掌搖動通常表示不同意;手指敲桌子可以表示謝謝;雙手搓動可表示高興或著急。在演講中,可以借助手勢加強語意,手指可表示數量、讚揚、批評、肯定和否定。打手勢時切忌手勢幅過大,過於誇張。

手勢有多種複雜的含義。手向上、向前、向內往往表達希望、成功、肯定等積極意義的內容。手向下、向後、向外,往往表達批判、蔑視、否定等消極意義的內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堅決果斷,手指微搖表示蔑視或無所謂,雙手攤開表示無可奈何,右手緊握拳頭從上劈下表示憤慨、決心等等。

關於手擺放的位置,有些專家設計了不同的方案,在運用時,不可拘泥,隻要自然得體均可。但切忌不要把手插到衣袋裏,顯得對人不尊重,而自己也好像“被捆住了一樣”。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手勢:

仰手式:即掌心向上,拇指張開,其餘幾指微曲。手部抬高表示歡欣讚美、申請祈求;手部放平表示誠懇地征求下屬的意見,取得支持。

覆手式:即掌心向下,手指狀態同上,這是審慎的提醒手勢,能抑製聽眾的情緒,進而達到控製場麵的目的,也可表示否認、反對等。

切手式:即手掌挺直全部展開,手指並攏,像一把斧子颼颼地劈下,表示果斷、堅決、快刀斬亂麻等。

啄手式:即手指並攏呈簸箕形,指尖向著聽眾。這種手勢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指示性,但也容易形成挑釁性、威脅性,一般不要過多使用。

伸指式:即指頭向上,單伸食指表示專門指某人、某事、某意,或引起聽眾注意;單伸拇指表示自豪或稱讚;數指並伸表示數量,對比等。

包手式:即五個手指尖接觸,指尖向上,就像一個收緊了開口的錢包。這種手勢一般是強調主題和重要觀點,在遇到具有探討性的問題時使用。

推手式:即指尖向上、並攏,掌心向外推出。這種手勢常表示排除眾議,顯示堅決和力量。

撫身式:即用手撫摸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雙手自撫表示深思謙遜、誠懇;以手撫胸表示反軀自問;以手撫頭,表示懊惱、回憶等。

握拳式:即五指收攏,緊握拳頭。這種手勢有時表示示威、報複;有時表示激動的感情,堅決的態度,必定要實現的願望。

另外,手臂的動作也是一種語言暗示。手臂交叉表示防禦;手臂交叉握拳表示敵對;手臂交叉放掌表示有點緊張並在努力控製情緒;一手握另一隻手上臂,另外一隻手下垂表示缺乏自信,等等。

如果演講者能在說話時靈活運用這些手勢,一定會讓你的演講和致辭錦上添花,甚至可能博得滿堂彩。

演講中如何應變與控場

演講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說效果,還應該具有應變和控場能力。即善於臨場察言觀色,以便把握住聽眾的心理變化、興趣要求,及時修正補充自己的演講內容,為演講成功打下良好基礎。

那麼,一個成功的演講者需要哪些應變與控場能力呢?

1.控製感情,掌握分寸

當發現意外情況時,要鎮靜,要有好的心理素質,能控製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講台上驚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衝動行事。

2.從容答題,妙語解脫

演講時,常有聽眾提出較尖銳的問題,欲“將你一軍”。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要學會從容地回答聽眾提出的問題,特別是那些乍看起來十分棘手的問題。有的人采取壓製的方法,發火批評,喊“別吵了,安靜下來”,這樣隻會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則采用以誠相待、妙語解脫的辦法,變被動為主動。

3.巧妙穿插,活躍氣氛

如果會場沉悶,要盡快調節,巧妙穿插,活躍氣氛。演講者使用穿插的方法,除了把事理說得更形象、更深刻外,還可活躍現場氣氛,增加聽眾興趣。比如,講個笑話,講個故事,談點趣聞,唱支歌兒等。

4.將錯就錯,靈活處理

要想在演講中不說錯一句話是相當困難的。如果一旦出錯,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兩點:一是搔頭撓耳,二是冷場過久。有人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演說過程中冷場十五秒以上,聽眾中就會有零星笑聲;冷場三十秒以上,就有少數聽眾的笑聲;冷場時間再長一點,聽眾就會普遍不耐煩了。

演說過程中,如果是漏了個別字句的小錯誤,隻要無傷大雅,不予更改為好。如果是講了一段之後突然忘了下一段該說什麼,那該怎麼辦?卡耐基介紹了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就地換掉話題,用上段結尾中的句子來發揮;向聽眾提出問題;如果實在是大腦一片空白,就應該臨時編一段較完整的結束語,有禮貌地結束。

當你怯場時

在演講中若出現嘴巴幹渴、喉嚨緊張、手心出汗、手腳冰涼或發顫、惡心、心跳加快、膝蓋發顫、嘴唇發抖等症狀,那就說明你怯場了。不過也不要因此而更加緊張。大多有過公眾演講經曆的人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心情平靜、信心十足地登上演講台。即使如鯁在喉,即使深感榮幸,或毛遂自薦,隨著演講日期的臨近,絕大部分演講人都會心中忐忑不安:我是否已準備充分?聽眾會喜歡聽嗎?我會不會一上台便把演講的內容忘得一幹二淨?

演講怯場的原因多種多樣,往往也因人而異。但下麵幾點原因卻帶有極大的普遍性。

對聽眾的評價感到憂慮。這是造成怯場心理的最主要因素。現代心理學認為,在任何存在評價的場合,人們一般很難發揮自己原有的水平。大多數人都會對自己在初次約會中的表現不十分滿意。在演講中,由於評價是單向的,也就是說聽眾在“裁判”演講人,所以演講者的憂慮更多,心理負擔更重。

過分注重聽眾的地位。如果我們麵對的聽眾比我們的地位高,或者我們認為聽眾比我們重要,我們講話時便感到特別緊張。求職者在評估小組麵前的表現往往很不自然。試想麵對講台下一個個正襟危坐的評委,心裏怎能不怯場呢?

聽眾人數所帶來的影響。這點與個人愛好和心理素質有很大關係。一般人都願意在“小範圍”內講話。如果聽眾人數很多,演講者便會倍加謹慎。因為他們覺得一旦出錯或表現不佳,“那麼多人”一下子都知道了。過分的小心謹慎加大了怯場的可能性和程度。

對聽眾的熟悉程度。大多數人在“熟人”麵前講話比較自然。麵對陌生的聽眾,之所以緊張是因為對他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們在幾十分鍾甚至十幾分鍾內便會對我們做出評價。

太在意聽眾的觀點。如果你知道聽眾或大多數聽眾所持觀點和你的觀點一致,那你便會信心十足。反之,你便會有很多擔心。

準備是否充分。若演講者自己心裏覺得自己對演講準備得不充分,覺得有“出醜”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可能出賣他。

接下來我們介紹幾種克服怯場的方法和技巧。

充分準備。對付怯場心理最有力的武器是誠心實意地告訴自己你對本次演講準備得十分充分;你的選題不僅對自己而且對聽眾很有吸引力;你對該題目已深思熟慮,而且收集到了所有需要的資料;你的演講稿緊扣主題,安排有序;經過反複演練,你已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演講時間;你對自己的儀表和臨場表現有充分信心;你有能力很好地對付講演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