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變化。如果你原計劃給二三十人做演講,到場後發現聽眾有二三百人,你會怎麼辦?你準備了一份非常正式的演講稿,走上演講台你卻發現大家都穿著牛仔服和T恤衫之類的衣服,你將如何想?你準備了長達兩個小時的內容,可上場前主持人告訴你,你隻有15分鍾的演講時間,你又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情況在演講中絕非偶然事情。所以,如果你被邀去演講,不要忘了事先搜集如下信息:
有無固定論題,論題範圍是什麼?
聽眾成分。包括人數、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工作性質以及來聽演講的原因等。
演講地點。包括其地理位置、場地大小、有無話筒等內部設施)。如果有可能,最好親自去演講地點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
演講時間。何時開始,規定時間是多少,會有多少人來等。
有無聽眾提問。有則可在演講中留一些意味未盡之處,在提問時借以發揮;沒有就要在演講中盡量闡明自己的觀點。
放鬆練習。演講前,如果你仍感到緊張,下麵幾種方法有助於你放鬆。
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是供給你充分的氧氣,幫助你在演講中更好地控製自己的聲音。這裏所講的“呼吸”當然指的是腹呼吸而不是肺呼吸。歌唱家和演員們都知道腹呼吸在控製聲音方麵的重要性。
肌力均衡運動。肌力均衡運動是指有意識地讓身體某一部分肌肉有規律地緊張和放鬆。比如你可以先握緊拳頭,然後鬆開;你也可以固定腳掌,壓腿,然後放鬆。做肌力均衡運動的目的在於讓你某部分肌肉緊張一段時間,然後你便不僅能更好地放鬆那部分肌肉,而且能更好地放鬆整個身心。
轉移注意力。演講前要積極聽取主辦人和聽眾意見,這樣你便可以暫時轉移注意力,更好地放鬆身體和思想。
要有幽默感。幽默是演講中的食鹽。優秀的演講人和有吸引力的演講內容隻有加上恰到好處的幽默才能創造出成功的演講。所以當你遇到怯場心理的襲擊時,不妨將之“幽默”而去,在聽眾輕鬆的笑聲中解脫自己。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演講就是冒險。冒險家的事業中總是存在著恐懼,但成功的冒險家都有對付恐懼的辦法。所以,做演講應時刻銘記這一點。
看懂聽眾的身體信號
我們認為,一個優秀的演說家天生就富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知道聽眾們何時興致高漲,何時興趣索然。空洞的感覺則是每一個節目主持人都竭力避免的,因為那會讓嘉賓們對自己的節目主持反應冷淡,難以擠出隻言片語,隻是漠然地觀看。幸運的是,有大量的用手接觸臉頰和下巴的身體語言,可以被當做測量他人情緒冷熱的溫度計。有大量的用手接觸臉頰和下巴的身體語言,可以被當做測量他人情緒冷熱的溫度計。通過學習這些身體語言,人們在發言過程中就能夠判斷自己的表現是否到位。
厭倦:當聽眾做出用手支撐著頭的動作時,表示他們心中已經產生了厭倦情緒,用手作為支撐,就是為了不讓腦袋低下去,以免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睡著。聽眾們的厭倦程度與手臂支撐頭部的尺度相關。一般來說,最開始人們隻會用一個大拇指撐著下巴,然後隨著厭倦程度的提升,逐漸變成用整個拳頭支撐下巴。當興趣極度缺乏的時候,人們會用手掌完全地把腦袋托住。最為厭倦的身體信號則是用兩隻手一起撐著頭,同時鼾聲大作。
很多職業演說家誤以為聽眾用手指敲擊桌麵和用腳頻繁地輕叩地板,是厭倦情緒的反應,實際上,這些動作是急躁的表現。當你在一大群聽眾麵前發言時,如果看到這些身體語言傳遞的信息,就必須有策略地采取某些措施,讓那些敲著桌麵和踢著地板的聽眾將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演講中來,避免讓這些聽眾的負麵反應傳染給其他的聽眾。一旦有聽眾同時做出表示厭倦和急躁的手勢,那就是在告訴演講人,是該結束演講的時候了。
手指和腳底敲擊的速度取決於聽眾的急躁程度有多高,敲擊速度越快,表示聽眾的心裏越不耐煩。
思考:思考的手勢是將握住的手放在下巴或者臉頰處,通常還會將食指豎立起來。當人們開始對說話人的話題失去興趣,然而出於禮貌又想裝作感興趣的樣子時,這個手勢就會悄悄發生變化。隨著厭倦襲來,原本輕挨著臉部的手腕漸漸成為了頭部的支撐。
在公司的董事長發表冗長無趣的報告時,很多中層管理人員常常用這個手勢偽裝出一副頗有興趣的樣子。但是對他們來說,不幸的是隻要他們將手作為頭部的支撐,不管是采取何種姿勢,這樣的動作都會泄露他們的真心。於是董事長很可能會認為這些經理們個性虛偽,或者是拍馬屁隻知道往馬腳上拍。如果人們隻是把手輕輕地靠在臉頰上,而不是作為頭部的支撐,就是真正感興趣的表現。倘若這時將食指豎起來,挨著臉頰,同時把大拇指抵在下巴底下,就表示聽者的內心產生了與說話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有時候隨著異議的持續,聽者可能還會用食指摩擦眼睛。
這種姿勢常常被誤認為是聽得入迷的反應,但用以支撐頭部的大拇指會顯示出聽者批評的態度。其實,身體語言也會對人們的情緒造成影響,如果人們維持這個姿勢的時間越長,那麼他心中批評的態度就會持續得越久。因此,說話人在看到這樣的信號以後,必須馬上有所動作,或是將聽眾帶入正在進行的話題之中,或是中止自己的發言。我們推薦一個簡單的舉動:隨便拿一樣東西,遞給那位有異議的聽眾,巧妙地讓他改變自己的姿勢,這樣會促使他的態度隨之發生轉變。
以後如果有機會在眾人麵前發言的話,你不妨在闡述觀點的同時仔細觀察下麵的聽眾,你會發現大部分聽眾在聆聽的過程中,都會將一隻手放在臉頰旁邊,這意味著他們正處在思考當中。隨著你的演講接近尾聲,請求聽眾們就你的觀點提出意見和建議時,聽眾們往往會停止思考的手勢,轉而用手撫摸下巴。這一體語言是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如何做出決定。
當聽眾們撫摸著下巴考慮該如何做決定時,他們接下來的手勢就變得格外重要,因為那往往預示著他們會給出肯定還是否定的回答。這個時候你最應采取的策略就是冷靜地觀察,努力捕捉他們的肢體語言所傳達的信息。比如,聽眾在撫摸下巴之後,雙臂和雙腿彼此交叉,或者後背緊緊地貼著椅背,那麼他很可能要提出反對的意見。於是,借助準確的預判,你可以抓住機會搶先發話,重申自己的觀點中最有說服力的部分。要是等到別人已經提出反對意見再進行申辯的話,那大家就更難達成一致了。
如果聽眾在做出撫摸下巴的手勢後,雙臂舒展身體前傾,或是拿起了你提供的諸如建議書、試驗樣本之類的材料,那麼他極有可能給出肯定的意見。你完全可以將這些肢體語言視為聽眾對你的觀點表示默許,隻管放心大膽地繼續發表自己的見解。
遲疑:並不是所有人在有思考的手勢之後就緊接著做出撫摸下巴的動作。有些帶眼鏡的人會把眼鏡取下來,用嘴咬著一端的眼鏡架,默默沉思;有些吸煙的人會在考慮如何做決定時緩緩地吐出一口煙。這些肢體語言都是遲疑的表現。當你向某個人征求意見,而他卻把鋼筆或者手指放在嘴唇中間,那就表示他還在猶豫,需要更多的時間或者信息幫助他做出決定。放置在嘴唇中的東西,為他的遲疑提供了合適的借口,讓他覺得不需要那麼急切地給出答案。
有時候,人們會同時做出厭倦的手勢、思考的手勢和做決定的手勢,這些不同的手勢代表了組成當事人意見的不同要素。
掌握了解讀聽眾身體語言的能力,你就能夠在對方親口說出或做出不利於你的決定之前,“洞察”先機,“看破”對方的心思,從而使得你有充足的時間來扭轉不利局麵,改變對方的想法,從而扳回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