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國王傳奇(1 / 2)

大理名聲遠揚,外省國人對雲南的理解,一部分就來自於國產電影傳播的大理白族民歌,峨山縣與大理國曆史有著隱秘牽連,這裏卻不是滇西大理,更不是大理白族故地,是傳之久遠的滇中彝族世居地。

雲南大理國是中國正史之外的傳奇,這個在洱海邊蓬勃生長的王朝,一度興旺發達,創造過繁複的本地文化。自大理國之前的南詔起,勢力就從大理洱海擴張到昆明滇池,並翻山越嶺,攻入四川成都,掠人劫物,使八百裏蜀地為之一空。又與西藏土番聯手,在洱海邊大敗唐朝中原軍隊10萬人,動搖了疲憊不堪的唐朝政權,留下《續資治通鑒》中“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之說。

而後,大理政權在今雲南昆明市、昆陽鎮、安寧市三處築城,與雲南東部另一個古代強勢政權抗衡。今天的雲南省會昆明市,事實上起源於南詔在昆明盤龍江畔修建的拓東城。現代昆明居民熟悉的拓東路,包括城中的圓通寺、東西寺塔、城外的西山華亭寺等昆明佛教古跡, 均出自南詔古國從雲南西部一路向東擴張,最終建立大理國的曆史。

平定戰火紛擾並建立大理國的英雄,就是段思平。

天子山是雲南秘史的見證,可是,這座山隻能證明段思平的名字,不能揭示他的靈魂,更不能述說相關真相。

雲南曆史名不見經傳,有各種原因。宋太祖趙匡胤不堪戰爭重負,玉斧一揮,以大渡河為界,不再南下經營,在雲南土著部族獨自為政, 於是雲南與中原朝政隔絕,“三百年不通中國”,此其一;後來的明朝將領沐英統兵進雲南掃蕩,自封開疆第一人,為長治久安,一勞永逸,仿效秦朝“焚書”做法,把雲南官府中收繳的地方檔案圖籍種種文獻,以及本地文人筆記和民間野史盡數銷毀,此其二;沐英翻越蒼山血戰,艱難攻下割據一方的大理國,把大理王府及整座古城夷為平地,使無數南詔和大理文史古籍被毀,此其三;另有時間磨損和紛擾世事的抹殺遮蔽等原因,不一而足。

所以,大理國王段思平的經曆,在峨山縣流傳著相去甚遠的兩種解釋,一為文字資料所述,二為民間口頭傳說。根據支離破碎的零散文字介紹,古代大理南詔國勢力擴大,派段思平到雲南中部峨山一帶任節度使,段思平在此羽翼豐滿,雄心勃勃,聯合當地烏蠻三十七部起兵,造反成功,建大理國,自己做國王,峨山縣的小街山上,才建起天子廟,其山才稱天子山,這座天子廟,一定建於大理國的興盛期。

民間口頭傳聞,講的卻是大理國被進入雲南的明朝軍隊所滅,國王段思平流落峨山,隱姓埋名,種田耕地為生,因舍身殺山上大蟒,為當地百姓除害,村民方知其不凡身世,故建廟為祭。

兩種解釋合而為一,就像把裂為兩半的鏡子重合,可以照見完整的情節:段思平在峨山任職,奪取大理國政權,又被剿滅,流亡峨山為民,終老於此。

兩份傳聞重合而成的鏡像,也不可靠。

明軍已滅大理國,一統天下,峨山縣的村民,怎敢建一座天子廟?

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國,公元1253年元朝軍隊進逼洱海,橫越蒼山,攻下大理國都,曆史已經結束。當時的大理國王段興智逃到昆明滇池邊的拓東城,又戰敗,在今雲南宜良縣做了元軍俘虜,被押往中國北方京城,委曲求全,段興智接受忽必烈賞賜的王號,後半生率部隨蒙古軍東征西討,蓬勃興盛的雲南中西部古代史即告中斷。公元1381年,明朝軍隊掃蕩雲南,大理建國已300年,創世國王段思平早就英魂遠逝,明朝時從大理出逃,流亡雲南峨山縣的大理國段氏,不可能是段思平,也不是當時的在世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