囑患兒俯臥於床上,施術者四指相並,兩拇指向前,用食指中指推起脊柱兩側皮膚肌肉,與拇指相對著力,雙手交替相互協調推而捏之,或三捏一提,或邊推、邊捏、邊提、邊由下向上推移,反複3-5遍。然後囑病兒仰臥位,術者用手掌小魚際反複摩腹揉臍5分鍾,按揉足三裏50次,然後每次補脾土200次(向手掌方向推大拇指橈側),清大腸200次(向指尖方向推食指橈側),揉小天心(大小魚際凹陷處)100次,然後再重複做一次捏脊法,治療結束。每日一次,每十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合理安排嬰幼兒的生活規律,加強體能鍛煉。盡可能母乳喂養。給小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不貪食。防治各種傳染病,治療各種病症和先天畸形,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小兒因乳食不結,積聚不化,氣滯不行後成為一種慢性消化道功能紊亂綜合症。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消化不良為小兒常見病,多發於夏秋季節。喂養不當,飲食過度和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均可影響胃的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另外,一些細菌和病毒的感染也可以導致本病。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飲食不良,過食生冷傷及脾胃,或脾胃先天虛損,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水穀不能生精微而反為濕滯,並走於下而為泄瀉。
【臨床表現】每日腹瀉次數增加,大便呈蛋花水樣或帶黃綠色並混有少量粘液,常伴有食欲不振,嘔吐腹部隱痛,發熱消瘦等症狀。
【中醫辯證】
1.脾虛積滯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喜按,口酸臭,大便溏瀉,夾有不化乳食殘渣,麵色萎黃,倦怠無力,舌淡苔黃白厚膩,脈細滑。
2.脾腎陽虛重症日久,泄瀉反複發作,腸鳴即瀉,大便溏瀉或完穀不化,食欲不振,麵色萎黃,腰膝酸軟等。
【推拿治療】治宜清食導滯,健脾助運。
囑患兒取仰臥位,施術者用手掌大魚際,按順時針方向在患兒腹部按摩3-5分鍾。清補脾土(用一手固定患兒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兒拇指橈側麵,從指端向指根方向反複推)300次,揉板門100次,掐四橫紋10次,揉中脘5分鍾,分推腹陰陽(用雙手拇指沿臍旁兩側上下推摩或向左右兩旁分推)100次,推下七節骨200次(由指尖向指根推),按足三裏20次,捏背3次。最後在龜尾穴拔火罐,用市售醫用玻璃火罐操作,拔罐7-8分鍾,操作步驟:讓患兒俯在家長雙腿上,推七節骨,然後以患兒龜魚穴為中心或稍偏上一點,皮膚塗適量甘油為潤滑劑,防止拔火罐後局部起水泡,以適宜的火,拔罐後留5-7分鍾,以皮膚青紫瘀血為宜。每日二次,每十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合理調節喂奶次數。調節飲食,少食油膩、生冷的食物。若由於病毒或細菌引起應及時對症治療。
小兒便秘
小兒便秘,是指小兒大便秘結不通,排便不暢,排便時間延長的一種症狀。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飲食不節或食物成份不適當,進食太少,食物含蛋白過高,缺乏油脂或纖維,奶中糖量不足。另外,胃腸道功能紊亂,體質因素如肛門裂或狹窄,以及神經體液調節失常都可以形成便秘。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祖國醫學認為,若喂養不當,乳食積滯,過食生冷和難以消化之物,傷害腸胃,運化失常,積滯中焦,蘊熱瘀結。另外過貪辛燥之品或食用辛溫藥物,傷陰耗液,或熱傷之後,津液不足,腸道幹澀,傳導失常。另外由於氣血兩虛,氣虛傳導無力,血虛津液不能滋潤大腸都可以引起便秘。
【臨床表現】糞便堅硬,排出困難,數日至一周或更多不大便,有時腹脹,腹部可觸及到糞塊,質硬,腹壁疼痛。
【中醫辯證】根據常見的症狀及表現特點,臨床分虛實二症:
1.實症便秘
(1)燥熱便秘:大便幹結排出困難,腹脹或兼嘔吐,或有口臭唇瘡潰瘍,顏麵紅赤,身熱,小便短黃,舌苔黃燥,指紋紫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