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兒科病症按摩推拿法(2)(2 / 3)

(2)食物便秘:大便秘結,腹脹痛,不思乳食,手足心熱,小便黃少,舌苔黃膩,脈象沉實或指紋紫滯。

(3)氣滯便秘:胸脅痛滿,噫氣頻作,胃納減少,欲便不能,甚至腹脹疼痛,舌質紅,舌苔白薄膩,脈弦紋滯。

2.虛症便秘神疲乏力,麵色蒼白,大便並不幹硬,但走動困難,用力則汗出短氣,頭暈,便後疲乏,舌質黃薄,脈虛指紋淡。

【推拿治療】宜導滯通便。

將患兒仰臥放平,施術者先用手掌輕輕按揉上腹部及下腹10-20次,用順時針方向按揉,同時用手指按揉左側小腹部(相當降結腸糞塊處)8-10次,以加強大腸的蠕動功能,促使大便下行排出。再將患兒翻身俯臥,用拇指端揉按龜尾穴50-100次,推下七節骨100次,按揉足三裏50次。另外,實性便秘者加清天河水法(用食中二指推小兒前臂內側中線,從腕橫紋向肘橫紋推300次,此謂清天河水法);虛性便秘者加推補脾經法(用一手固定患兒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兒拇指橈側麵,從指端向指根方向反複推),捏脊法(用右手伸進患兒背部以食指,拇指提捏其脊柱,皮膚肌肉,以脊柱為中心軸,從大椎穴到尾椎來回10-15次,使局部皮膚潮紅)。每日一次,每七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給患兒養成一個每日排便習慣。改善飲食,多添加菜泥、水果片,牛乳喂養加蜂蜜。體虛者加強鍛煉多活動。

小兒脫肛

脫肛是指直腸粘膜或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脫出於肛門之外的病症。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由於小兒時期,脊柱發育較慢,骶骨曲度尚在發育過程中,影響直腸與肛管之間角度的形成,直腸是垂直狀態,且較活動,如久病體虛或營養不良,直腸粘膜下層鬆馳,容易與肌層分離,形成直腸粘膜脫垂,發生脫肛。另外長期腹瀉、便秘、慢性咳嗽等持續增加腹壓的疾病,常常成為脫肛之原因。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小兒髒氣不實,中氣下陷,易發脫肛。脫肛多為虛寒一證,肺虛則腸下,脾胃虛則氣陷,元氣不實則固本無力,皆可使直腸脫出。另外“大腸者,肺之府也”,大腸虛,而傷於寒痢,其氣下衝,則肛門脫出。

【臨床表現】

1.部分脫垂直腸粘膜垂物淡紅色較短,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以自然恢複。

2.全脫垂直腸全部脫出,形如螺旋而有層次的皺褶,按之質韌且厚,有彈性,肛門鬆馳,大便後用手托住,緩慢回複。

【中醫辯證】常見症狀及表現特點:

氣虛肛門直腸脫出不收,伴有形體消瘦,精神疲憊,乏力,麵色光白或萎黃,舌苔薄,脈細紋淡。

實熱肛門直腸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紅腫刺痛瘙癢,有口幹澀,舌苔黃,大便幹結,小便少色黃,脈實紋紫。

【推拿治療】治宜升提中氣,固腸止脫。

施術者用拇指著力,反複按揉患兒頭頂百會穴60-80次。再將患兒仰臥放平,施術者用手掌根著力,反複按摩丹田穴(在臍下2—3寸之間之內裏)各3分鍾,然後再從左下腹向臍中部位上推30次,再揉關元、氣海穴,每各2分鍾。再用食中二指著力,反複揉按天樞穴50次。再將患兒翻身俯臥,術者用中指端著力,反複揉龜尾穴50次,反複推七節骨法。臨症加減,氣虛加推補脾經(一手固定患兒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兒拇指橈側麵,從指端向指根方向反複推),補肺經,提背脊柱兩側肌肉法,按揉足三裏法。實熱清脾經(施術者用一手固定患兒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兒拇指橈側麵,從指根向指端方向反複推),清大腸(向指尖方向推食指橈側),推下七節骨法,退六俯法。

堅持每日1-2次按摩,十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1.預防久瀉,積極治療咳嗽、便秘及哮喘病。

2.每次大便後應注意護理,用溫開水洗淨並輕輕地將脫出之直腸揉托上去。

3.體弱應加強營養,注意飲食衛生。

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是常見的小兒腹股溝斜疝,以3歲以下男孩常見,又稱為“囊疝”俗稱“大氣蛋”,是腸管從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內突出,向下向前,向內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外環,而進入陰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