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腹股溝斜疝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1.先天性腹股溝斜疝在嬰兒胚胎早期,睾丸位於腹腔之內,隨著胚胎發育過程逐漸下降,穿插過腹股溝管進入陰囊時,將其前方的部分腹膜帶入陰囊形成腹膜鞘狀突,出生後應閉鎖,若半閉或閉鎖不全,即形成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2.後天性腹股溝斜疝若嬰兒的鞘狀突閉合不全,在嬰兒咳嗽、哭鬧時致使腹壓增高,可使鞘狀突再次被衝開而發生斜疝。另外,常與腹內斜肌、腹橫肌發育不全,或腹壁缺陷有關。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金元時代醫家張子和說“諸疝皆屬於肝”,因肝脈循少腹絡陰器,認為疝“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也”。另外,先天稟負不足,氣虛下陷,感受外邪等原因也可導致疝氣。
【臨床表現】
初期症狀不明顯,僅在站立行走,劇咳等腹內壓增高時,腹股溝區有脹痛感或輕微疼痛,此後陰囊部腹股溝部或大陰唇部發現有可變性腫塊,平臥或用手推撫後腫塊消頭,隨病程加長,而沉重下墜感加重。
【中醫辯證】常見症狀及表現:
1.氣虛下陷疝內容物因啼哭咳嗽站立行走而突出,突出後容易複位,小腹陰囊墜脹不舒服,小兒身體瘦弱,麵色萎黃,進食量小,舌淡苔黃白,脈細紋淡。
2.寒凝氣滯疝氣發作,疝內容物不能回納腹部,陰囊腫硬墜脹,疼痛連及小腹,痛時麵色青白,四肢厥冷,出汗,喜暖畏寒,舌苔白膩,脈緊。
【推拿治療】益氣補腎髒,疏肝止疝。
讓患兒仰臥於治療床上,施術者用單手掌由腹部左側向右側作旋弧狀揉捏,用拇指按壓天樞、氣海、關元穴各1分鍾。然後用手將患兒脫垂下來的腫塊(腸段)輕輕推送入腹腔之中,同時讓患兒提氣收腹,降低腹腔內壓力,至其脫垂的腸段完全還納至腹腔之中。再用食指著力,在患兒腹腔下緣之皮外環處(即腸段脫出之口)反複撚揉5-10分鍾,以促使其逐漸閉合。然後將患兒翻身,術者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將患兒背部皮膚捏起,左右來回撚揉,反複數次。再用雙手拇指沿脊柱兩側邊緣由上而下捏4-5次(捏脊法),用拇指點揉兩側期門、血海穴。治療結束。堅持每日1-2次按摩,十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及時治療咳嗽、便秘等疾病,應注意喂養得當,避免經常哭鬧。推拿時盡量避免患兒哭鬧咳嗽,以免疝內容物再次脫出。隻要堅持正確的推拿按摩方法治療,小兒疝氣是可以治愈的。
小兒夜啼
小兒夜啼是指小兒白天安然入睡,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時啼哭者稱為夜啼。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一般由於產後護理不當,如饑餓,口渴,煩熱,驚嚇等。一些疾病引起的發熱腹痛,佝僂病,消化不良,也可引起夜啼。
二、中醫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外感、內傷、驚恐均可引起夜啼,此寒熱驚虛為其主要原因。《醫宗金鑒》指出“夜啼原因有二。一是心熱,二是脾寒。”
【臨床表現】經常入夜啼哭,白日如常。
【中醫辯證】常見病狀及表現:
1.脾虛型睡眠時喜伏臥,曲腰而啼,午夜尤甚,啼聲低微,麵色青白,四肢欠溫,進食量小,大便稀,唇淡舌苔薄,指紋青紅。
2.血虛型五心煩熱,躁動少眠,啼聲嘶啞,少淚,口幹津少,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苔淡,指紋色淡。
3.心熱型睡喜仰臥,前夜啼哭尤甚,啼後有汗,啼聲響亮,煩躁不安,麵赤唇紅,舌尖紅,舌苔黃,小便黃,大便幹結,指紋青紫。
4.驚恐型因受驚,害怕恐懼,睡中時作驚啼,而夜啼哭泣聲尖銳,日寸高時低,時急時緩,見燈亮啼哭聲可緩解,麵色時青時白,脈弦細。
【推拿治療】宜安神鎮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