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與護理】
(1)主要要加強孕婦及圍產期保健工作,預防早產難產,分娩時防止窒息及防顱內出血。
(2)對患兒給與充分的關愛,給予照顧,重視兒童心理發展,鼓勵其治療的積極性,防止其發生孤獨、自卑感。
(3)做好飲食,正確的護理,防止營養不育,消化不良,預防褥瘡。
(4)一定要根據患兒的行動與智力水平,適應一定的生活製度和教育方法,鼓勵患兒盡可能多做些恢複性動作及語言訓練。
小兒麻痹症後遺症
小兒麻痹症是指“小兒脊髓灰質炎”。臨床表現以發熱、上消化道及肢體疼痛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為特征,部分病例發生肢體麻痹和馳緩性麻痹。若發病後1年半以上尚未完全恢複的稱“小兒麻痹後遺症”。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小兒麻痹症,是由特異性嗜神經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傳染源是急性期患兒的糞便和上消化道分泌物。病毒在患兒的口鼻咽壁、腸壁淋巴組織中增殖,1-3日即可在局部排出病毒,刺激肌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及時阻止病毒增殖和清除病毒,形成隱性感染。少數患者增殖的病毒可經淋巴侵入血液,然後透過血腦屏障到達脊髓和腦部,引起脊髓前角灰質的運動神經細胞水腫,變性退化,導致相應的肌肉組織的馳緩性麻痹,而出現肢體癱瘓。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夏季感受濕邪毒熱,由口鼻而入,初病在肺胃,可有發熱、咽痛、倦怠、口渴,或邪竄陽明經絡,損及宗筋,則出現肢體疼痛痿痹運動不靈。邪惡不去,繼續侵犯經脈,而至筋骨失養,肌肉不榮,而出現肌體癱瘓,日久損及肝腎,筋鬆脈痿,肌體萎縮,變形。
【臨床表現】
感染病毒後:潛伏期為5-14天,多數小兒無症狀,急性期患兒有發熱及呼吸胃腸道症狀,熱退後則出現不規則、不對稱的肢體癱瘓,呈弛緩性麻痹,一般多見於下肢,癱瘓的肢體感覺存在,膝反射消失,在2-7日內逐漸加重,當體溫下降後就停止進展。
癱瘓的肢體大多在1-5個月內恢複,一年半內還可繼續好轉,若一年半後仍不能恢複者,則成為“小兒麻痹後遺症”。這時肌肉明顯萎縮,各種畸形出現在肢體。臨床表現輕重懸殊,病態複雜,但一般都有癱、軟、細、冷、變的特點。
【中醫的辯證】可分以下症型及表現特點:
1.邪犯胃肺見於本病前期,發熱咳嗽,咽痛頭痛汗出,全身不適,納呆少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濡數。
2.邪竄經絡見於癱瘓前期,發熱汗多,煩燥或嗜睡,肢體疼痛,少數因邪竄心肝,可出現神昏譫語,抽搐,舌質紅,舌苔膩,脈濡數。
3.氣虛血瘀見於癱瘓期,餘熱病毒未盡,肢體呈弛緩型麻痹,或伴有口咽嗆咳,呼吸肌麻痹,舌苔淡,脈濡數。
4.肝腎虧虛:本病恢複期或後遺症期,癱瘓日久,肢肉鬆散萎縮,肢體消瘦不溫,甚至發生各種畸形。
【推拿治療】宜通經活血,榮筋養肌。
囑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用雙手中指尖著力,自攢竹斜向瞳子髎、頰車、地倉穴,推按往返操作5-6次。然後推按揉運兩太陽穴,反複10-12次。再用手掌用推法自天柱至大椎、肩井處往返3-5次。再推拿肩關節周圍,再從上臂外側內側推向手背部及手掌心,雙上肢輪換推拿。然後囑患兒仰臥,用手揉拿大腿內外側及小腿前外側數次,按揉風市、梁丘、陽陵泉、足三裏、絕骨、丘墟穴每穴0.5-1分鍾。囑患兒翻身呈俯臥位,施術者用拇指揉按腰部數次,按揉命門、腎俞、陽關、環跳、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鍾,同時彈撥下肢膕窩附近的肌腱及跟腱數次。最後做髖膝跟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數次,用拍打法反複打患側上下肢四麵及腰背部,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控製傳染源。嚴格隔離患者,自發病不得少於45天。徹底消毒患者的糞便和呼吸道分泌物。預防接種。恢複期適當加強下肢功能鍛煉,如上下樓梯、騎兒童三輪車等。
小兒斜頸
小兒斜頸又稱為“小兒先天性胸鎖乳突肌攣縮性斜頸”,是指患兒頭頸向患側傾斜並前傾,顏麵旋向健側。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