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兒科病症按摩推拿法(3)(3 / 3)

小兒斜頸的原因是分娩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因受產道或產鉗擠壓牽拉,使局部受傷出血,血腫造成攣縮;或分娩時胎位不正,阻礙一側胸鎖乳突肌的血液供應,引起該肌缺血性改變。另外由於胎兒在子宮內善向一側偏斜,業已導致小兒斜頸,與生產過程無關。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斜頸主要是氣滯血瘀傷及筋脈所致。

【臨床表現】

嬰兒多在出生後數日發現斜頸,患兒頭部向患側傾斜,臉麵旋向健側,若勉強轉動撥正,則引起患兒哭鬧,並迅速又轉回原位。患側胸鎖乳突肌緊張攣縮,成棱形腫物或如條索狀。若治療不及時,還可出現臉部肌肉發育不對稱,患側麵部肌肉萎縮,晚期可有代償性胸椎側彎。

【中醫辯證】

氣滯血瘀氣滯血瘀傷及筋脈引起頸部傾斜。

【推拿治療】宜舒筋活血,軟堅消腫。

患兒仰臥或由家長抱著治療。患側向外,施術者用拇指在胸鎖乳突肌處自上而下做推揉法5-8遍,力量輕柔,再提拿彈撥3-5次。再用一手扶住患兒肩部,另一手扶按於患兒頭側頂部,向健側用力推移轉動5-7次,用以逐漸展拉長胸鎖乳突肌,使其逐漸緩解其痙攣萎縮。然後再將扶肩之手托住患兒下頷,與按頭頂之手協同用力,反複輕柔旋搖頭頸部,反複5-7遍,用以活動頸推,糾正斜頸,但不可免強行扳擰,以免發生意外。隔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1.應正確接產,盡量避免胎兒頭頸部損傷。

2.日常生活中,采用與頭麵畸形相反方向的動作來加以矯正,如將患側枕頭墊高,適當的喂奶姿勢,以及用玩具來吸引患兒的注意力,有利於斜頸的恢複。

3.一般按摩後,可配合紅外線等理療,促使血液循環,幫助腫塊吸收。

佝僂病

佝僂病為嬰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營養缺乏症,以鈣磷代謝失常和骨樣組織鈣化不良為特征,重者可發生骨骼畸形。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主要是由於直接或間接影響造成維生素D不足,或障礙維生素D代謝的結果。

1.內原性維生素D不足人體皮膚內含一種脫氫膽固醇,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後,變成維生素D。所以隻要是對紫外線有影響的因素例如,地理條件,季節,大氣汙染,生活習慣,膚色人種等均可造成內源性維生素D不足。

2.外源性維生素D不足即食物中攝取的維生素D不足,其中缺乏肝油蛋黃和肝類食物,此類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豐富。

3.疾病的影響呼吸道、消化道、腸道、肝、腎疾病反複發作,都可引起維生素D的代謝吸收障礙。另外。嬰幼兒時期生長相對快速。所需維生素也多。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1.先天不足腎主骨,藏精,生髓,為生長之本。肝主筋,且肝腎同源。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故見出牙不快,行立均遲。

2.後天失養脾為後天之本。如脾胃失調,生化之源不足,則水穀精微不能輸布,四肢五髒不能濡養,可見語遲,立行均遲,發育遲緩,倦怠乏力,甚至骨骼畸形。

【臨床表現】

患兒早期,有易驚,好哭鬧,睡眠不穩,多汗及枕禿等。3-6個月時重症患兒的後頭部顱骨軟化,8-9個月呈方形頭顱,囟門大而遲閉,常在出生8個月後不閉合,出牙遲緩,10個月以後還未出或3歲以上乳齒仍未出齊,或牙間隔延長,齒序紊亂,齒列不整,胸部畸形,脊柱後凸如魚背,下肢“O”或“X”形腿。

【中醫辨證】常見症狀及表現特點:

心脾兩虛證見夜驚,多汗,納差,便溏,智力不聰,神清呈滯,語遲,膚肌蒼白,舌淡舌苔薄白,指紋淡。

肝腎不足證見煩燥不安,盜汗,立行立遲,消瘦,下肢彎曲方顱軟顱,舌質淡舌苔薄,指紋紫。

【推拿治療】健脾益氣,補肝益腎。

囑患兒俯臥位,從上而下用中指食指與拇指對應提起脊柱皮膚肌肉(施捏脊法),重點按揉命門穴、八髎穴。然後翻身呈仰臥位,配合補脾經(用一手固定患兒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兒拇指橈側麵,從指端向指根方向反複推),摩腹,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按揉足三裏,每穴各1分鍾。堅持按摩,每日一次,每10日為一療程。

【預防與護理】

1.應抱孩子常常做日光浴。

2.合理添加含維生素D的飲食。

3.積極治療其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