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五官科病症推拿按摩法(2)(2 / 3)

【中醫辯證】本病常見症候及表現特點:

1.肺氣虛鼻塞時輕時重交替性發作,鼻涕清稀,遇寒時症狀加重,鼻粘膜腫脹色淡,並見咳嗽、痰稀、氣短、麵色光白、舌質淡紅、舌苔白、脈緩慢無力,兼有嗅覺減退、說話鼻音之症狀。

2.脈虛挾濕主證為鼻寒流涕反複發作,涕稀或稠,食欲欠佳,乏力倦怠、麵色光白、舌淡、舌苔白或稀厚、脈緩弱。兼證為嗅覺減退、頭痛、頭昏、說話鼻音。

3.氣滯血瘀主症為持續性鼻塞,睡眠時加重,涕多粘黃或粘白,嗅覺遲鈍,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細澀。兼證為頭暈、頭脹耳鳴、聽力下降、咽有異物感。

【推拿治療】宜疏風清熱,宜肺理氣。

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沿鼻梁兩邊到迎香穴,上下反複按摩約3-5分鍾,重點按壓兩側迎香穴,並用小魚際按擦鼻梁兩側,以溫熱為度。再用抹法從印堂到兩側太陽穴,治療2-3分鍾。然後用大拇指指腹推按頸椎突兩側,往返操作2-3分鍾,之後按揉風池、風府二穴以酸脹為度。再按揉大椎、肺俞、風門各1分鍾。橫擦兩肩與大椎一線,以透熱為度。最後按揉胸部兩側中府穴1分鍾,點按風池、合穀一分鍾。堅持每日一次,每10日為療程。

【預防護理】

1.積極治療急性鼻炎及臨床病灶。

2.注意飲食衛生和環境保護,避免粉塵的長期刺激,戒除煙酒。

3.避免局部長期使用血管收縮劑,如鼻眼淨等。

鼻衄

鼻衄即是鼻出血。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有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

1.局部原因為外傷、腫瘤、炎症、氣流幹燥,都可引起鼻腔膜血管損傷。

2.全身原因有急性傳染病、高血壓、心髒病、血液病、肝硬化及遺傳、化學毒素中毒均可引起鼻衄。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肺熱上壅,逼血妄行,胃熱熏蒸,內熱化火,灼傷脈絡,血隨熱湧,肝火上逆,火隨氣串循經上擾,脾氣虛弱,統血失司,血不循絡而離脈道等都引起鼻衄。

【臨床表現】

鼻部出血時間不一,血量不等,出血過量可致休克。

【中醫辯證】常見症候及表現特點:

1.肺熱上壅衄血色澤鮮紅,點滴而下,量不甚多,鼻幹疼痛,發熱汗出,咳嗽痰少,舌質紅、舌苔白,脈浮數。

2.胃熱熏蒸出血量多血色紅,鼻幹口臭、齦腫齒痛,渴欲冷飲,便秘,小便黃,脈弦數。

3.肺不統血鼻血滲滲而出,時發時至,血色淡紅,麵色無華,神疲懶言,食少納呆,腹脹,大便稀溏,舌腫脈弱。

【推拿治療】治宜清熱疏風,涼血止血。

囑患者取坐位,仰頭後靠,施術者用右手大拇指采用按壓推拿的方法從前發際推至百會穴為止,稍加用力,反複操作,用時2-3分鍾,即可止血。然後術者用一手將患者頭額固定,另一手大拇指指腹向上按壓患者耳根部位位於下頜骨與枕骨相交的凹陷中,按之有明顯的酸脹感,並來回旋轉重揉,左右兩麵交替進行。一次持續3分鍾,接著按揉陽陵泉穴1分鍾,治療結束。

【預防護理】

1.積極治療引起鼻出血的各種疾病。

2.環境氣候變化時,應注意防範。

3.注意衛生習慣,不挖鼻孔,戒除辛辣煙酒。

4.出血時應在頭、頸、胸實行冷敷,幫助止血。

5.情誌方麵,應忌暴怒憤鬱。

口瘡

口瘡又稱阿弗他口炎,係口腔粘膜發生少而疼痛的潰瘍,具有複發性。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病因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遺傳,慢性肝炎,細菌病毒感染,營養缺乏等因素有關。各型口瘡均表現為非特異性炎症,上皮細胞及細胞間發生水腫,形成內瘡,局限性壞死處溶解為潰瘍。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濕熱虛火所致。口唇為脾之官,舌乃心之苗,邪火入裏化熱,乘於心脾,循經絡而上,上衝於口舌,熏灼粘膜,潰爛生瘡。濕熱蘊肺,脾失健運,濕熱參合蒸騰於口腔,腐爛粘膜,都可引起潰瘍。

【臨床表現】

本病以口腔粘膜因形成潰瘍而疼痛為主要症狀,潰瘍在口腔粘膜上有單個或數個潰瘍麵,伴疼痛流涎,舌紅赤或潰爛,口臭拒食,發熱不寐,便幹,形體消瘦,顴紅盜汗、惡心煩熱等。

【中醫辯證】常見症候及表現特點:

1.心火上炎發熱急驟,潰瘍數目較多,大小不等,可溶和成片,呈燒灼樣劇痛,潰瘍表麵呈黃白色、腫脹、伴口渴、心煩,或全身發熱,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少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