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外科病症推拿按摩法(1 / 3)

頸椎病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綜合症。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因頸部椎體及椎間的退變及椎體骨質增生,纖維環向椎管內膨出,椎管變窄,使頸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頸部軟組織受刺激或壓迫產生一係列臨床症狀與體征。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歸屬痹證範疇,由外傷勞損外感風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筋肌失養,而不能束約骨骼和穩定關節,以致產生骨錯縫,筋出槽,如頸肌痙攣,酸痛,關節強直等表現。

【臨床表現】

主要是以頸部活動受限,伸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無力,眩暈摔倒,汗出異常,步履蹣跚,甚者四肢癱瘓為特征。多發於40歲以後。

【中醫辯證】本病是一個由輕到重,從經絡到髒腑的過程。

1.太陽經腧不利型主證:頭重頭痛,出汗或無汗,全身怕冷,頸項僵硬,轉頭不側,頸肌發僵或痙攣,並有肩背四肢疼痛,尤以上肢為著,雙手無力,屈伸不靈,全身發緊或肌膚麻木。

2.痰證型主證: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項部可觸及條索狀物或有壓痛,上肢沉重麻木或有肌肉萎縮,手指屈伸不利,指端麻木不知疼痛。

3.氣滯血瘀型主證:頭、頸、肩、背及肢體疼痛麻木,其痛多為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間加重,手部肌肉萎縮,指端麻木,紫紺。指甲凹陷無光澤,皮膚幹燥,發癢。或伴有肢體無力,拘攣、抽痛。

4.痰瘀交阻型除上述血瘀症狀外,尚有痰濕之表現,眩暈,頭重如裹,心悸嘔吐,咳喘、胸部不適,納呆,大便稀溏、瀉或粘滯不暢,並有肢體沉重、酸冷、麻木、腫脹、倦怠,重者可有突然昏迷摔倒。

5.肝腎不足型主證:頭暈、眼花、耳鳴、頭腦脹痛、麵部烘熱、腰膝酸軟、活動牽強拘攣,還可有小便無力或二便失控、性功能紊亂甚至癱瘓。

【推拿治療】疏筋活血,理筋複位。臨床上按摩方法介紹多,但手法必須輕柔和緩,不可粗暴猛烈而急驟的過度旋轉或屈曲頭頸部。下麵介紹的方法較適應家庭按摩。

囑患者取坐位,施術者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部、另一手用食、中、無名指在頭中棘肌、頸夾肌上輕輕按壓,使之凹陷後,柔和的向前來回推按,自頸椎旁上下、內外、反複推按。然後用拇指與四指內收捏頸部兩側,使患者做頸部前屈活動,反複數次。另外,施術者用掌心托患者下頜角,輕輕端提牽引頭頸部1-3次,每次10-20秒鍾,治療結束。

【預防護理】

1積極治療,控製病情。

2嚴重者須住院治療,采用手術、牽引等方法。

肩關節周圍炎

本病又稱“漏肩風”、“凍結肩”等,是以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略多於男性。

【病因病理】

一、西醫的病因病理

由於肩關節周圍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另外,肩關節活動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麵的磨擦擠壓,而發生慢性勞損。或外傷誘發而引起肩部組織如關節軟骨,滑囊、腱袖及肌腱出現不同的粘連或退行性改變,而致疼痛和功能障礙。

二、中醫的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人到中年,氣血漸衰,腎氣不足,若汗出當風,睡臥露肩,風寒濕外邪侵入,或外傷治療不當,或積勞成疾,以致經絡阻滯,氣血不和,筋屈不伸而出現疼痛和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臨床表現】

本病為慢性病,發病過程較長,一般在數月或1-2年,常可自愈。初起為經常性肩部疼痛,活動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間加重,疼痛可向頸項手部放散。晚期常有肩峰突起,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受限,但以外展上舉為重。不能梳頭、脫衣、患手不能摸背,重者肩部肌肉痙攣、萎縮,肩關節周圍廣泛粘連而形成“凍結肩”,隨之疼痛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