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藏傳佛教養生之道》(1)(2 / 3)

中午僧人聚集在寺院的各所屬“紮倉”(僧院)的經堂裏,邊喝茶邊持咒誦經,形式與早禱相同,但規模較小。

到了晚上,僧人們聚在按所屬地域劃分的小組織“康村”內喝茶禱告,規模更小。藏語稱為“康恰”。

入寺小僧剛開始要學習藏語基本知識,同時背誦一些簡單的頌詞及禱文。有一定文學基礎後,始入“曲熱”(法苑)學習佛教經典。一般頭三年要學習廣、中、略三部攝類學,然後依次學習因明、般若、中觀、俱舍、律經等五部大論。

從學製上來說,一般有十三級和十五級兩種。如拉薩三大寺中的色拉寺和甘丹寺分為十三級,而哲蚌寺分為十五級。總之,各紮倉(學經院)總體上學程要在10多年至20餘年以上。

學經過程重學習,更重辯經。學員每天到“曲熱”,或聽上師講經、或進行辯論。一人立宗,一人攻宗,你問我答。每年冬夏兩季,在桑普和熱堆兩地分別進行辯經活動。學僧通過一係列的誦經、學經、辯經活動之後,熟諳經典。此時方可參加所在寺的各級答辯會,通過考核者可逐漸參加拉薩大法會的辯經。

藏傳佛教學位分幾個等級,各種學位總稱為格西。其中一級格西叫拉讓巴格西,是在拉薩傳昭大法會上通過辯論考取的;二級格西叫措讓巴格西,是藏曆2月傳小昭法會考取的;三級格西叫多讓巴格西,是在寺院內部進行答辯通過後獲取;四級格西叫林色格西,是在本寺院紮倉內通過答辯者。

如果一個普通僧人想達到最高法座——甘丹赤巴(法台)位置,必須具備已考取拉讓巴格西的資格,另外還必須進入拉薩上下密宗院修習密宗,取得密宗“阿讓巴”學位,然後擔任一年或半年格貴,三年翁則,三年堪布,再轉為堪蘇。若為上密院的堪蘇就等待甘丹寺夏孜法王的位置,若為下密院的堪蘇就等待甘丹寺絳孜法王的位置,然後甘丹赤巴這個職位依次由夏孜和絳孜的候補人輪流交替遞補擔任。任期7年,期滿卸任。但達到此位的僧人幾乎已到耄耋之年,可見佛學的深奧及獲取學位的艱難。

喇嘛長壽的秘訣(2)

2.喇嘛的運動與靜養

現代人常說的養生兩大命題,第一是“生命在於運動”,第二是“生命在於靜養”。前者偏重於外在的、生理的強化;後者偏重於內在的、心理的涵養。所謂“動形健身”、“靜神養心”,兩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廢。佛教修行以禪定為核心,養生自然以靜養見長,但對於運動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視的。

密宗經典《大毗婆沙論》上說:

“若有於壽,恒作、恒轉、受作、受轉、時行、處行;修梵行,食所宜,食應量,生者應熟,熟者棄之,於宜非宜能審觀察;服醫藥,用醫言;避災厄遠凶戲。由此等故,壽不中夭。”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長壽之道在於經常做些必要的運動和勞動。

佛教子弟認為運動和靜養要做到:

(1)經常做些主動的和集體要求的運動和勞動;

(2)出行要選擇適當的時間、路程和目的地;

(3)要斷除不正當的淫欲;

(4)飲食要適宜、適量,避免過生或過熟,要仔細盤算適宜不適宜;

(5)有病要服醫生之藥,照醫生的話做;

(6)要避開災害、厄難之事;

(7)要遠離凶險的戲樂活動。

佛教的戒律中也貫徹了這些原則,因此絕大多數虔誠奉行戒律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樂其天年而不中夭”,獲得健康長壽。

佛教的在家信徒雖不能完全像僧人那樣生活,但也不混同於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按照佛經上的規定,在家的信徒要於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另外於全年每月的六個齋日受持八戒,稱為“八關齋戒”。這八戒中和生活有關的是素食(不殺生)、過午不食、不飲酒、不淫四戒。每月六齋日的安排基本上和現在的七天一周相同,不過以夏曆為推算的標準,即第一個周末素食並少吃一頓晚飯(持齋),第二個周末連續兩天持齋,第三個周末又是一天,第四個周末(月底)又連續兩天。一個人常年都能如此平均五日一小修,四個月一大修。這個“修”不是放任自流,懶散縱欲的“休息”,而是淨化、調整全部身心的“修煉”。它以素食、節食、禁酒、淨身、清心、斷欲、凝神、靜思為要求,對於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處的。僧侶們能夠年年如此,終生不懈,自然可以延年益壽。

3.調五事

不但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有益於健康長壽,而且他們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一套促進身心健康的經驗,這就是佛教的“調五事”。所謂“調五事”,即調食、調睡、調身、調息和調心。

1)調飲食

《壇經》說:“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就是說調飲食可以使人健康長壽。

人身譬如機器,機器轉動必須加油加煤,人身運動就必須飲食。飲食先經過口腔的咀嚼,與唾沫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變為糜粥狀,轉入小腸,所有各種食物,必須在小腸裏消化完畢,方變成乳狀的養分,入於血液,以供全身的利用,可知飲食與生命有重大關係。然而吃的東西若過多,胃腸不能盡量消化、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餘物排泄於體外,使胃腸加倍工作,結果必致氣急身滿,靜坐不得安寧;又吃的東西若太少,就有營養不足,身體衰弱的顧慮,也於靜坐不相宜,所以飲食必需調勻。我們的習慣,總喜歡多吃,最不相宜。應該在進食以後,略有飽感,即可停止。古人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這句話極有意味。又食物不宜過於厚味,能夠蔬食更好。凡在吃飽的時候,不宣靜坐,通常要在食後經過兩小時,方可入坐。早晨起來,盥洗以後,但飲開水,空腹入坐,也最適宜。藏密養生學家們十分重視調飲食,這與修禪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