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藏傳佛教養生之道》(2)(1 / 3)

調行包括行走和行動兩個方麵。行走時,頭、頸、肩、背、腰、尻諸部應端直,不傾不斜,不俯不仰,兩臂下垂,隨身擺動。兩眼從鼻下注,兩足平穩著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活動身體的全部或一部,特別是久坐之後,要做適當戶外活動,舒展身體。身體運動時,動作要協調得體,姿勢穩重而又輕捷。

調立是說站立時要直如鬆,不前俯後仰,不左歪右斜。

調坐,一是指平常坐時要使四肢和整個身體各安其部位,不失威儀;二是指靜坐方法。靜坐時有六個要點:

(1)坐鋪要平正牢固,坐墊要前低後高,柔軟幹燥。

(2)寬解衣帶,以坐時不脫落為度。

(3)或單跏跌,或雙跏跌,以右手置左腿上,再以左手置右掌上。

(4)端直脊骨,勿曲勿聳,正頭頸,令鼻子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麵正坐。

(5)口吐濁氣,觀想身中百脈不通處,同時排放,綿綿而出。然後口閉,鼻納清氣,唇齒相柱,舌抵上齶。

(6)閉目令斷外光,身首肢體不可搖動。呼吸時,周身毛孔與鼻息同時出入,無有障礙。久之,則雜念自伏,妄想自除。

4)調息

調息是對人體呼吸係統的調節,它產生複雜的生理神經反射機製。調息要求用主觀意誌去控製和引導自動呼吸,使呼吸自然達到深、長、柔、緩的目的。調息得宜,可以祛病強體,延年益壽,體舒心曠。

鼻中氣體出入,入名為吸,出名為呼,一呼一吸為一息。靜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調息。養生家認為呼吸有四種相:

(1)喉頭呼吸:普通的人,不知衛生,呼吸短而且淺,僅僅在喉頭出入,不能盡肺葉張縮的量,因此達不到徹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環不夠優良。

(2)胸式呼吸:這比前麵稍好,氣體出入能夠達到胸部,充滿肺葉,體操時的呼吸運動,就做到這地步。然以上兩種仍不能算作調息。

(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氣體能夠達到小腹,在吸氣對,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葉舒張,把膈肌壓下,這時胸部空鬆,腹部外凸;又呼氣時,腹部緊縮,膈肌被推向上,緊抵肺部,使肺中濁氣盡量外散,這方是靜坐的調息。學者應該注意,呼吸時絲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極輕極細漸漸深長自然到達腹部,連自己耳朵也不聞鼻息出入的聲音,方是調息。

(4)體呼吸:靜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細,一出一入,自己不覺不知,好像入於無呼無吸的狀態,雖然有呼吸器官,若無所用之,而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到這地步,乃達到調息的極功。

學者在平常時候,應該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淺,宜從喉胸而漸達腹部,是為坐前調息的方法。在入坐時,息不調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極緩極輕,長短均勻。也可用數息法,或數出息,或數入息,從第一息數至第十,然後再從第一息數起;若未數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斷,就再從第一息數起;反複練習,久久純熟,自然息息調和,這是坐時調息的方法。

因調息的緣故,血液流通,周身溫熱,在坐畢時,應該開口吐氣,必待體中溫熱低減,恢複平常狀態後,方可隨意動作,這是坐後調息的方法。

調息包括調鼻息和調氣息。調鼻息即除講話、飲食外,應常閉口,以舌抵牙根上齶,使氣息出入,徐徐由鼻而頸而胸。正常的呼吸應該是出入綿綿,似無似有,若存若亡,乃至胸虛腹實,心曠神怡,這才叫息相。如覺有風、喘、氣三種相,可先閉口徐徐吸入清氣,從足踵至丹田,至頭頂,再開口,觀想將濁氣全部吐出。這樣換氣3-7遍,即可調粗入細。這一方法在每天清晨日出時,麵向東方,行之效果最佳。

喇嘛長壽的秘訣(4)

5)調心

調心通過調整神經係統功能,可以增強皮層和皮層下各級中樞的協調性,降低機體的應激狀態和對環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機體的修複和抗病能力,有利於身心健康。

調心是指控製與調節人們的心理活動。佛教特別強調人的心理作用,認為一切事物的差別都是起於心理感受的不同,即所謂“境本非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故知妍醜隨情,境無定體”。

佛教養生家認為:人們自有生以來,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滅不停,所謂意馬心猿,最不容易調伏;靜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調伏妄心。人們在四項威儀中,未入坐時,除臥以外,就是行與住,應該先對這兩項威儀常常檢點,一言一動,總須把心意放在腔子裏,勿令馳散,久久自然容易調伏,這是坐前調心的方法。

至於入坐時,每有兩種心象:一是心中散亂,飄忽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學靜坐的人,每患散亂,練習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沉,這是用功人的通病。

調心要不沉不浮,安心向下,係緣臍中,製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修禪時若內心昏沉,無所記錄,頭好低垂,則為“沉”;若心念飄忽,身亦不安,念外意緣,則為“浮”。因此,隻有不沉不浮,才可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