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藏傳佛教養生之道》(2)(2 / 3)

若能入定,又有“心寬病相”、“心急病相”之說。“心寬病相”是心誌散漫,身體傾倚曲逶,口中流涎,心理暗晦。此時應“斂身收念,令心住緣中”。而“心急病相”是因攝心太猛而入定,導致胸臆急痛。此時應寬放其心,想氣向下身而流。

因此,調心要排除雜念,意念歸一,大腦逐漸進入一種特殊的入靜狀態。

“青山原不老,遇雪白頭;綠水本無波,因風皺麵。”山水指自性而言,雪風指外境而言。青山白頭、綠水皺麵乃是自性受外境影響而改變其本來麵目。但是人們無法去改變影響個人心理感受的外界環境,而隻能控製和調節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動。這就是禪宗所主張的奪人不奪境。

《本生心地觀經》上說:“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染故,世界雜染。”拾得和尚說:“無瞋是持戒,心淨是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表達的都是這個意思。佛教認為: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誌滿,逐物意移。”“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無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為佛慧。”也就是說,要把心理活動控製到不為外界一切事物所左右的程度,這才算是達到了“調心”的目標。但是“心淨”並非是空蕩蕩一無所有,而是指心理活動而言,定於一境,不雜它念。也就是《遺教經》上說的“製心一處”。佛教各種不同的修持理論,其實都是在一個“定”字上下功夫。淨土宗的念佛觀想,密宗的持咒,天台宗的止觀與禪宗的參話頭,都是同一個作用。佛教上關於“調心”有許多不同的具體方法和技術。

總之,佛教的調五事是佛教徒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養身之道,其中包含了許多科學合理的因素,對促進健康長壽不無益處。

國外學者研究表明,藏密修禪術有益於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消化係統、神經係統、血液係統、內分泌和免疫係統。如禪坐時,腦電圖上出現a節律,使大腦皮層進入穩定狀態,從而有益於神經係統的自我調節。修禪3個月後,紅血球和血紅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至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強40%,吞噬指數可提高99%,肺結核病的血沉轉為正常的人約占89%,飲食、睡眠和體重改善者達90%以上。腎上腺皮質類激素、血管緊張素、兒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別是β-羥化活性均見降低,因而從生化和內分泌角度證明了練功確實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減輕應激反應。有人發現性激素如血漿雌激素和睪丸酮水平也得到了調整。

總之,“調五事”不僅為佛教修煉所重視,而且已逐漸引起世界上許多醫學家的重視。

4.修密宗

僧人們之所以長壽,是和熱衷於密宗修持分不開的。僧人們自入寺之日起,便向往著成佛,希望自己的修行早日能獲正果,能“即身成佛”。所以,在掌握了顯宗的基本原理之後,學僧們往往熱衷於密宗的修行。

密宗也叫“真言宗”,現在國外通稱為“金剛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氣功的一個高級部分。修持首要解決的是兩件事:一是內在的,即自己有種種不可遏製的決心;二是要有個名望很高的上師親自傳承。這個上師不僅根據經書向其弟子傳授深奧的教義,而且還傳授其親身經驗和一種已獲得覺悟的心感。

密宗修煉的要領在於“三密相應”。三密相應就是使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即造作,指一切身心活動)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點是頷壓結喉,身密還要結印契(簡稱手印),手印多種多樣,都由老師教授;“口密”即誦真言,真言稱之為“咒陀羅尼”。佛教徒認為持咒能破除眾生煩惱,幫助修煉者入定。

密宗誦真言時有五種方法:

(1)蓮花誦,即發聲念佛;

(2)金剛誦,即合口動舌念誦;

(3)三摩地誦,即不動口舌,定心觀想真言的文字;

(4)聲生念誦,即觀想心蓮花上有白螺貝,從白螺貝中發出妙音;

(5)光明誦,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誦。

“意密”即觀想,密宗的觀想內容很多,如觀想身中三脈、四輪等。但依密宗儀軌,不論修什麼功法,都應先觀“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師的指導下,將一朵花隨意拋撒於繪有諸佛菩薩的圖像上,花朵所落之像為“本尊”。修持前,上師按此授以該尊之印明,練功時觀想此像,觀清楚後,再觀想本尊與“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為一,同時觀想自己身空如氣泡。其次為字輪觀(先觀想自心為一輪圓月,在月輪上布有“阿縛囉賀傳”五字,次觀本尊之心月輪上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還有三密觀、五字嚴身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