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藏傳佛教養生之道》(2)(3 / 3)

身、語、意“三密加持”是藏傳佛教的基礎性支柱法門,藏密認為,修習者不需經過累世修行,通過三密修煉即可即身成佛。所以喇嘛們都熱衷於修密宗。

喇嘛的養生理念

1.修行可防病延年

佛教認為生命無常,人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長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對對身體的貪戀執著、過分的關照,認為應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佛修道,解決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貪瞋癡等煩惱,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另一方麵,佛教認為“人身難得”,應倍加珍惜。若病痛纏身,即無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業,死後還可能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學佛人為“藉假修真”,應具有健康的體魄和盡可能長的壽命。佛教雖然不追求長生不老,但認為長壽———有限生命的延長———是可爭取的,甚至憑著願力和禪定力可“住壽一劫”,一劫相當於一千六百萬年。

佛教認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與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有關,因此它們都可以通過修行來預防和治療。佛經中常讚歎佛陀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我們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薩像,不僅身形健碩、相貌莊嚴,而且神情愉悅、慈祥,這實際上反映了佛教對於健康的一種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壯、和諧;在心理上,堅毅安詳,充滿智慧。隻要努力修行,就可以達到這樣一種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事實上,佛教僧團對於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能否健康、長壽,與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是密切相關的,但佛教更強調人自身的思想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佛教徒的大量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曆代高僧大德積極實踐著佛陀的教導,大都健康、長壽。

自古以來,養生之道盡管有種種不同,但其原則是一致的。如果一個人能堅持實行“常運動,常勞動,慎行動,節淫欲,慎飲食,從醫囑,避災厄,遠凶戲”,長壽是不難的。而佛教的四眾律儀正好都貫徹了這些原則,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誠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樂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2.清規戒律有利於養生

作為一個僧人或佛教徒是有戒規要求的,也就是說要遵循一定的行為規範,其目的雖不在於養生,但與人的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普通人從中也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佛教的戒律甚多,規定非常細,涉及人的衣、食、住、行乃至起心動念。據律典載:比丘戒廣則無量,中則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略則二百五十戒;比尼戒廣則無量,中則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略則三百四十八戒。對於廣大的在家佛教徒,一般要求能遵循佛教基本的行為規範,即守五戒,行十善。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藏傳佛教還規定了十四根本戒,即:

(1)不批評毀謗上師;

(2)不違犯世尊教法;

(3)不對金剛兄弟起怨諍,不挑撥是非;

(4)不對眾生忘失慈悲心;

(5)不畏困難救度眾生,不退失菩提心;

(6)不毀謗顯密經典及非佛說,不毀謗自他宗派;

(7)於因緣未成熟者,不得輕易說密法;

(8)自身為五方佛五智之本質,不可傷毀;

(9)不偏廢“空”“有”,不懷疑諸自性法;

(10)不與毀謗上師、佛、法、僧的人為友作伴;

(11)不於諸真實法中自行分別、不起信解;

(12)不破壞具善根善信之人,應對真心學密者說真實法;

(13)依已得之三昧耶備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品;

(14)不輕視毀謗女性,不懷疑女性能即身成佛。

佛教的清規戒律有利於養生,比如五戒可以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1)不殺生戒:表現在行為上,不得故意殺害生命,包括不自殺、不助人殺、不殺害他人,不僅如此,還應愛護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現在飲食上,吃三淨肉(未見殺、未聞殺、非專門為我殺),甚至完全素食;表現在精神上,須培養慈悲心,消除瞋恨,修習忍辱。生命存續為一切之本,尊重、關愛其他生命,即是關愛自己。瞋恨、生氣,極易在身中積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際關係,從而對身心造成實質性危害。素食易於消化,能淨化血液,減少疾病,有益健康,已為當代大量的研究證實。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殺為養生第一要務。古人總結說“仁者壽”,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