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偷盜戒:表現在行為上,是非予不取;表現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不貪非分之財。財物是人的第二“生命”,若行偷盜、貪汙等,貪心不足,行為詭異,不僅有違國法,毒化社會環境,亦會破壞自己的聲譽,甚至會損害自己的身體,實是得小便宜吃大虧。
(3)不邪淫戒:表現在行為上,不亂搞男女關係;表現在精神上,不癡心縱欲,沉迷於女色。藏地僧人,雖然並不像漢地佛教那樣要求完全禁欲,但仍然將淫欲視為修道的最大障礙。縱情色欲、亂搞男女關係,不僅破壞家庭,危害社會,亦為傳播性病、愛滋病,戕身害命的首要禍亂之源,古往今來,各國法院或各地臨床的案例不勝枚舉。此戒正是要從源頭上杜絕這種種危害。
(4)不妄語戒:就是不要說假話,不可欺騙、誤導他人以謀取私利。妄語不僅有違社會公德,損害個人的信譽,而且久而久之,也會使人生理、心理出現紊亂。同樣,兩舌(挑撥離間)、惡口(罵人)、綺語(說低級趣味的話)等,也會禍從口生,所以都應戒除。
(5)不飲酒戒:飲酒能上癮,容易使人喪失理智,口沒遮攔,行為失控,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同時,過量飲酒還會造成酒精中毒,嚴重危害身體。所以此戒曆來被佛教列為五大戒之一,不過若因治病需要飲酒,佛教是允許的。此外,抽煙、吸毒等亦能麻醉人的神經,危害身體,佛教徒也予以拒絕。
藏傳佛教的養生修煉方法(1)
藏傳佛教弟子除了一心禮佛誦經之外,還要修習禪定,厲行戒律。而正是這種誦經禮佛,禪定持戒,在客觀上吻合養生的原理。密宗的無上秘密瑜珈術強調身體為“道之根本”,以修身煉氣為修密乘的基本功。所以佛家雖不以長生不死為修習宗旨,但自古以來,享有天年的高僧比比皆是,使人們意識到藏密的修持方法確實有養生延年的作用。
佛教分為“三乘”(小乘、大乘、密乘)、“二門”(顯門、密門,亦稱顯教、密教)。
大小乘和顯門的養生修煉方法大致有:禪定、絕欲、勞動、念佛、吃齋等。密乘和密門(亦稱密宗)則較多談延壽,其養生修煉方法亦較多,大致包括:修長壽的本尊法,專門用來延壽的咒語,結手印,氣、脈、輪、明點修持法,修數息、瓶息,觀想補養、大禮拜、聖字功、金剛法以及六成就中的拙火、幻身、夢觀等。
佛家養生修煉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禪定
修習禪定能夠祛病治病,禪定達到“止”的狀態,能使人身心“輕安”——輕快安恬,享受到一般人未曾嚐受過的幸福安樂;禪定還能使人心“調柔堪能”,即增強心的自主性,能自控情緒,能涵養道德,陶冶性情;禪定亦可以作為直觀身心世界奧秘,把握宇宙“真實”的途徑,“因定生慧,定能生慧”,這也是佛教修習禪定的主要目的。
大小乘的禪法主要有三類:(1)世間禪;(2)出世間禪;(3)出世間上上禪。
佛教徒修禪定的目的,是得智慧、斷煩惱、“了生死”。至於治病、健身、延壽乃至得神通,不過是修習禪定的副產品。
禪定的門徑方法是“修止”。這是現今養生界靜功一類最常用的入靜法。
禪定的法要是三調(即調身、調心、調息)以及糾偏之法。
禪定的準備條件是“戒行”,強調“戒為定基”,修定者必須首先遵行一定的宗教道德信條,不行損他利己之事。
從修煉方麵而言,靜坐與禪定的共同點,主要在於修“止”,不同點主要在於修“觀”。
2.本尊法與延壽咒
這是密宗的特殊修法。
本尊修持法亦稱“人佛合一法”。“延壽咒”則是密宗“三密”之一的語密內容。
密宗認為佛教的區分主要在於顯宗與密宗之上。顯宗為外門,密宗為內門。如從外門進入,抵達彼岸或解脫,需要走漫長的曆程,花費幾世的精力;而從內門進入,抵達彼岸或解脫,其速度十分快捷,隻需花費一生時間,即可“即身成佛”。但走這種途徑僅靠修持者自身的力量是無法獲得成就的,還必須憑借外部力量,如人佛合一法,即本尊修習法,即是借助外部力量的一種重要方法。密宗的天上瑜珈部有“彌陀長壽合修法”,即要想長壽,也可借用“人佛合一”的力量觀修無量壽佛,以此來“帶功”,達成目標。
語密又稱之為聲密,以念誦咒語或真言為主。其特點是能幫助人產生心的造化物並導致它們的變化,還可依靠特殊的辦法將心集中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觀點之上。
密宗的大部分咒語是一連串的真言,沒有本義或至少是沒有大家可以根據咒語(真言)的安排而發現的意義。因此,念誦咒語隻須注重音聲,不必究其意義,也就是說,用不著運用思維,隻須堅定信念,專心致誌地念誦,即可達到目的。密宗認為,持誦真言,是一種較好的入定法。真言之義,多以空、不生、成就誓願等為本,反複念誦時能起自我暗示的作用,使人漸漸入定。麵對持咒有素者來說,含有實現願望意義的真言,又成了他有效的發功信號,若功力大,確有可能實現某些願望,如為人治病之類。另一方麵,真言宗旨如最根本的“唵、阿、吽”等,持誦時能產生內震動,有打通身中經絡,激發內氣的特殊作用。甚至還有可能通過外震蕩波達到摧碎某些障礙物的目的。再加上密宗行者持誦時,還觀想咒字本身及一定的顏色。觀想字及其顏色按一定規則變化,並與調息、升降內氣相配合,則其所能產生的功效,更是多方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