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藏密發聲養生法(4)(2 / 3)

惟因老和尚講:“日常生活,對順逆境界,無喜亦無憂,見好不貪求,見惡不怖畏,事過便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怕念起,隻怕覺遲。”

禪的自我修煉功夫

禪的修煉,初時總是從靜坐——坐禪開始,功夫做純熟了,行亦禪、坐亦禪,時時處處都是禪。坐禪就是訓練調理身心,若不善於調理身心,反而會或病或著魔。調身心的方法很多,但不外乎正坐、盤坐,盤坐中有散盤、單盤、雙盤。不管那一種都宜自然坐正,要舒適自然,不可將腰故意挺直,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亂、不思飲食,甚或病情加重,舊病複發。也不要縮腰垂頭,那樣容易昏沉和困倦。如果有昏沉的感覺時,睜大眼睛,鬆一鬆腰,輕輕移動一下臀部,昏沉自然消失。如果由於疲乏引起困倦,那要休息好,睡足後再練。

修心要求比較高,修禪要求做到“無念、無相、無住”。修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從較低的要求訓練起。如先“少念、少相、少住”,隻要比原來有所進步就可以了,不要求一下子就完全達到“三無”。達不到三無反而增加新的煩惱,拚命去想“無”,執著於“空”,並不是真正的禪的精神。因為,你對“無”的強烈追求,不就是執著了嗎?就成了“有”了?追求空,對空執著,也就不是空了。我們強調任其自然。

禪定原隻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並無任何神秘之處。常人的心理和生理本來就是互相關聯和影響的,隻是禪定狀態下的心理和生理現象,比起正常人的狀況有些特殊罷了。在真正做到禪定的狀態下,心理方麵的顯著現象,是心注一境,無波動式妄念起伏的現象。生理方麵的顯著現象,是呼吸、血液循環和心髒跳動趨向緩和、微細,以至於暫短停止。這說明一個問題,無論何人,修煉到何種程度的功夫,心理生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心理素質的改變影響生理素質的變化。反之亦然。

所以,禪定最起碼效果是改善體質,祛病延年,因為人體有病的係統能夠得到如此充分的休息和修補,毛病自愈的情況也就可以理解了。實踐證明,禪定對心血管係統的毛病治療效果最快最佳,因修靜功,首先是修心,心先得到調理,心健康了,其他支持它的係統,也都相應減少負擔,得到休整,從而也都相應地健康起來。

習禪的三個階段

習禪一般分為坐禪、調身、調心三個階段。對這三個階段的闡述,聖嚴禪師的文章談得比較透徹。下麵作者較多地引用他的觀點,以幫助金剛禪修習者和修煉者了解禪定的入境層次,以便與自身入靜、入定的思想境界做對照參考,也便於自我衡量境界的高低。

1.平衡身心的發展,達到身心的健康

坐禪首先從行、坐、站、臥各種姿勢的調整入手,同時對心理方麵,逐步消除煩躁、多疑、憂慮、恐懼、意誌渙散等情緒,建立自信、寧靜、穩定、果斷、樂觀的精神。修禪的目的,大多數都是希望治病、健身。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快,有人由於神經過度緊張,心理失去平衡,為了解除心理緊張情緒而對修禪產生興趣。

這第一階段的方法很簡單,修習者和修煉者主要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將注意力集中於所學的方法上,因為肌肉和神經的緊張,關係著頭腦的活動,如何減輕腦部的負荷,是關鍵所在。當修習者和修煉者妄想及雜念漸漸減少時,腦部就得到了休息,腦部對於血液的需求量減少,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時由於腦部輕鬆的緣故,全身肌肉也放鬆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適,精神自然感到爽朗,頭腦的反應也自然更為明快和機靈了。

學完第一階段,對於以養生為目的的人,就已足夠了,可以受用一輩子了。但是很多人感到不滿足,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的不滿足於一種功法,他們各種功法都想嚐試一下;有的對禪的奧秘產生了興趣,要想進一步了解真諦;有的想從此尋覓成佛的途徑;有的想追求神通、追求特異功能;有的想當上師。總之,第一階段還是充分顯示“以我為中心”的階段。

2.從小我到大我

第一階段後,不管修煉者抱著何種目的,隻要想在修煉上更上一層樓,作為佛門禪定,都必須經受從小我到大我的訓練。能不能真正達到從小我到大我的過渡,則依賴各人內質的可塑性如何,即學禪功的根器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