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藏密發聲養生法(4)(3 / 3)

到了第二階段,在瑜珈中叫冥想階段,即使小我融入於整個宇宙之中,宇宙合一,向內心看時,無限深遠,向外界看時,無限廣大。即所謂小而無內,大而無外。既然已與宇宙合而為一,自己不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體。

在這第二階段的過程中,能使修煉者體驗到,自己不僅是孤立的個別存在,而是普遍地存於深廣無限的宇宙之中,自己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不存在了,對於環境的不滿、忿恨、喜愛、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所感受到的,乃是寧靜和充實,因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

第二階段實法內容相應於我們在本書中介紹的其他實法所要求的。第二階段的實法又可以分若幹層次。在第二階段功力和精神境界反複最大,有的上去了,又掉下來,每個人都會有幾上幾下的可能。

3.從大我到無我

人到了第二階段,漸漸自覺到“我”的觀念已不存在,但那僅是解脫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到了第三階段,才是禪的內容。禪是無法想像的,不可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不是一種觀念,更不是一種感覺,如果可以用感覺去衡量,那還是沒有超脫第二階段的大我。它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體的事物可以說明的。冥想固然是超覺了,是普通的人通向禪境必由之途,到了禪界禪門,冥想的方法,超覺靜坐的方法也用不上了。正像走到了一座高山峭壁,越過了峭壁就進入了禪境,但是你不可能用什麼交通工具飛越它,或者繞過它,或者穿過它。因為這座峭壁是無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過它。再高明的上師、禪師把學生引到此處,也無能為力了,他無力拉你過去。

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教人進入禪境的開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惡”。說來簡單,要做到談何容易。也就是把人與我、內與外、有與無、大與小、好與壞、煩惱與菩提、迷與悟、虛妄與真實、生死之苦與解脫之樂等等的對立觀念,全部打消了,禪境與悟境才會發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獲得一個新的生命,這新生命是你本來就有而未曾發現過的。禪宗稱它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來麵目。這意味著,不是肉體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間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煩惱束縛的徹底自由。要進入這樣的禪境,不是易事。許多人學了數十年的禪,靜坐了數十年,仍然不得其門。

如果你因緣成熟,你已進入禪境,你才發覺,禪是無門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見門在何處,進入之後,門也並不存在;否則便有內外之分、迷悟之別了。若有分別,仍不是禪。

進入禪境的人,所見的本體和現象,不是兩樣對立的東西;因為現象的本身,就是本體那個東西,離開現象,並無本體可求。當你體驗到現象不是實在的東西的時候,你便從現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觀念,以及貪欲、忿恨、憂慮、驕慢等的煩惱心中得到解放。你因此就會懂得,你不必追求寧靜和清淨,也不必厭惡煩惱和雜穢。你雖生活在現實的環境之中,任何環境,對你而言,無處不是清淨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你看他們則與佛也無差別。你自覺你的自性與佛的自性無異,佛的自性普遍於時空,這就到達了“明心見性,即心是佛”了。所以說,“身是菩提樹”還不能算是最高的禪境,尚未明心見性;隻有到達“菩提本無樹”才是真正的禪境,才是禪。凡有形物,必變遷消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追逐虛幻的色,再修也隻能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小心翼翼做好人罷了。

以上是通向禪的悟境的三個階段,主要是從“心法”,即內心境界來表述的。內心境界是不能從表麵觀察和捉摸到的境界,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心理建設”,這是修禪能否有成就的關鍵。但“心法”也離不開“色法”。所謂“色法”,具體說就是修禪的各種方法。密宗禪修有兩千種,每種功法凡是可以從形態、動作、聲音等外形上可以捉摸到的都屬色法。用現代話說,就是人體科學的“生理建設”及煆煉身體的各種手段。這兩者是互助互補的,缺一不可。密宗叫“色心不二”法,通俗一點叫“性命雙修”。

隨著大自然、大氣層的變化,地理條件的不同,人體素質的不同,風俗習慣及文化的差異,再加上人們的主觀欲望,人的身心,即人的心理與生理兩個方麵,時而對立,時而統一,色心不二法則能令修煉者身心保持永恒或者能較長時間的內心統一和平衡境界。這就是修禪的真實意義。

禪修入門方法(1)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1.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禪、行禪、立禪、臥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