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疾病,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求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隻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鬆軟後再打坐。
2.頭部運動
每次坐禪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做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
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
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
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
④頭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自然呼吸。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3.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禪了。正統的禪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
②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為單盤的半跏坐,隻要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於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采用更簡易的坐法,如散盤等方法,但以舒適為度。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準。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係最難的跏趺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於單盤。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部自然挺直,下顎內收,頷壓喉結。注意:不可過分用力。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腿上。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抵上顎——舌尖抵在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隻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隻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得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道家、瑜珈、密宗、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係。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鍾十六次的出入息。禪修者的呼吸在漸漸的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禪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禪,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快樂了。
4.放鬆身心
一般的圓蒲團,不宜整個坐滿,看各人情況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於腰幹挺直;腿下置硬軟適中的方墊。打坐時身心要完全放鬆,所以身上盡量不要戴項練、手表或眼鏡等物品,最好穿寬鬆的衣褲,腰帶放鬆,讓身體完全無壓力負擔。
坐好之後,開始把身體放鬆,在心裏依序告訴自己頭部、眼球、臉部肌肉、頸部、肩部、雙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鬆,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氣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膚都要完全放鬆,隻要有壓力就會緊張,緊張便會影響神經係統,乃至於消化及分泌係統。
身體完全放鬆之後,眼睛微張約二三分,眼球不要用力,頭腦不想任何事,臉部肌肉放鬆略帶微笑,心裏要有喜悅感,舌抵上顎、下巴內收、腰椎挺直,兩個手在臍下結法界定印,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雙手兩個大拇指相接。之後便不再注意身體,將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墊之間,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時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